汪莘(1155~1227)是南宋诗人、画家,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出身。他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之学。宋宁宗嘉定年间,汪莘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但未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将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最终也未能成功。晚年他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交往密切。

三月十九日过松江 其一 南宋 · 汪莘
在家每忆松江好,及到松江又忆家。
梦见樵青来竹里,笑将渔父插桃花。
诗的开篇 “在家每忆松江好,及到松江又忆家”,直抒胸臆,将诗人内心深处对不同地域的情感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家时,松江那未知的美好在诗人的想象中被不断放大,成为其心中向往的远方;然而,当亲身抵达松江,熟悉的家的温暖与亲切又让诗人思念不已。这种情感的交织与纠结,并非诗人的矫情,而是人性中对熟悉环境的依赖和对新鲜事物向往的本能体现,真实可感,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梦见樵青来竹里,笑将渔父插桃花”,诗人在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幻而美妙的画面。“樵青” 这一形象,借用了唐代典故,给人以灵动、聪慧的感觉,她走进清幽的竹林,带着笑容将桃花插在 “渔父” 身上。这里的 “渔父”,可以看作是诗人自我的化身,也象征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往往象征着美好、幸福与生机,竹林则代表着高洁、清幽和宁静。樵青插桃花这一动作,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浪漫色彩,整个梦境画面不仅营造出一种静谧、闲适的氛围,更展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即摆脱世俗的纷扰,在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宁静与美好。

三月十九日过松江 其二 南宋 · 汪莘
万顷烟波短棹飞,一双鸥鸟弄斜晖。
如今频作姑苏客,遥指当年旧钓矶。
万顷烟波短棹飞,一双鸥鸟弄斜晖:诗人开篇便展现出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万顷烟波” 描绘出松江水面浩渺无垠,烟波荡漾的景象,给人以开阔、悠远之感。“短棹飞” 则写出了诗人乘船在江面上轻快行驶的状态,一个 “飞” 字,不仅表现出船行之速,更流露出诗人此时愉悦、畅快的心情。接着,“一双鸥鸟弄斜晖”,在这浩渺的江面上,两只鸥鸟在夕阳的余晖中嬉戏玩耍,它们时而高飞,时而低掠,与波光粼粼的水面和落日的余晖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诗意的画面。
如今频作姑苏客,遥指当年旧钓矶:由眼前的美景引发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如今频作姑苏客”,点明了诗人如今常常客居他乡的状态,“频” 字透露出诗人漂泊在外的无奈与辛酸。“遥指当年旧钓矶”,诗人遥指着当年曾经垂钓的地方,那个旧钓矶承载着诗人过去的时光和回忆,或许是曾经的悠闲时光,或许是与友人相聚的欢乐时刻。然而如今,物是人非,诗人只能遥指旧地,心中涌起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三月十九日过松江 其三 南宋 · 汪莘
煎茶徐读散人传,对酒朗吟渔父词。
除却月风同此意,祗应烟雨暗相知。
煎茶徐读散人传,对酒朗吟渔父词:此联为我们呈现了两个极具文人雅趣的生活场景。“煎茶徐读散人传”,诗人在松江边煎着香茶,悠然自得地阅读着有关散人的传记。煎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闲适的享受,而慢慢品读散人传记,更显诗人的悠然心境,同时暗示了诗人对散人那种自在洒脱生活的向往。“对酒朗吟渔父词”,则是诗人面对美酒,高声吟诵渔父词。饮酒吟诗是古代文人常见的雅事,此处诗人借朗吟渔父词,表达了对渔父那种远离尘世喧嚣、逍遥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除却月风同此意,祗应烟雨暗相知:这两句诗中,诗人将月、风、烟雨等自然元素赋予了情感和象征意义。“除却月风同此意”,明月和清风似乎理解诗人的心意,与诗人一同沉浸在这份闲适与自在之中。月亮常常象征着纯洁、宁静,清风则代表着自由、洒脱,它们与诗人在精神上相互契合,成为诗人此时心境的一种映照。“祗应烟雨暗相知”,烟雨朦胧,仿佛默默地与诗人相知相惜。烟雨的朦胧与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淡淡的孤寂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相呼应,它似是诗人心灵的一种慰藉,又像是诗人与自然之间一种无声的交流。

三月十九日过松江 其四 南宋 · 汪莘
薰风吹梦听新蝉,又向长桥舣钓船。
好剪吴松半江水,袖归三十六峰前。
“薰风吹梦听新蝉”,描绘了温暖的南风轻轻吹拂,仿佛吹入诗人的梦境,同时耳边传来新蝉的鸣叫声。“薰风” 点明了时令,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而新蝉的叫声则增添了一份夏日的生机与活力。“又向长桥舣钓船”,“又” 字表明诗人不止一次来到这里,长桥之下,诗人停下钓船,准备享受这悠闲的时光。这一句不仅交代了诗人的行动,也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宁静而优美的画面,长桥横跨江面,钓船静静停靠在桥下,等待着诗人去开启一段与自然亲近的时光。
好剪吴松半江水,袖归三十六峰前: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奇特的想象。“好剪吴松半江水”,诗人突发奇想,想要剪下吴淞江的半江水,这种夸张而大胆的想象,体现了诗人对松江江水的极度喜爱,以至于想要将其带走。“袖归三十六峰前”,诗人想把剪下的江水藏在衣袖中,带回远方的三十六峰前。这里的 “三十六峰” 可能是诗人心中的一个理想之地,或许是他的家乡,或许是他向往的隐居之所。诗人将松江的水与远方的山峰联系起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