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体育馆、杭州剧院、西子国宾馆……96岁的他为杭州设计了众多经典记忆

杭州养老 2024-01-15 09:58:07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如巴黎的凯旋门、伦敦的大本钟、悉尼的歌剧院、上海的东方明珠……对于杭州来说,这座城市也有许多经典的地标性建筑物:杭州体育馆、杭州剧院、西子国宾馆,望湖宾馆……它们承载了几代杭州人的记忆,而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建筑设计师——唐葆亨。

唐老参加重阳节活动

如今已经96岁(属兔)的唐葆亨,在入住位于杭州上城区的朗和(银江)国际医养中心后,依然精神矍铄。看风景、打牌、画画、指导后辈……

1建筑设计,既是艺术又是科学

“建筑设计,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在唐葆亨看来,设计一座建筑,既要考虑到它的外观和设计美学,同时也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1965年,唐葆亨被委派设计杭州体育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建造经费十分紧张。为此,唐老苦思改良设计的方法,最终设计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马鞍形悬索屋盖室内运动场。

杭州体育馆

比赛大厅首次采用了椭圆形平面和双曲线抛物面的屋盖结构,场馆既保障了空调的有效运用,又达到了满意的观赛视觉效果。经济合理的内部空间,和技术先进、线条流畅的马鞍形屋盖结构,获得了完美的统一。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批评说‘你造的房子怎么像个和尚帽’。”唐葆亨回忆道,“在这之前,体育馆一类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钢结构、长方形的,杭州体育馆采用了塑网结构,每个平方米用钢量很省,那会在全国没有第二座。”

翻新后的杭州体育馆

杭州体育馆从1968年竣工以来,一代代的杭州人在这座体育馆中经历自己的青春,看演唱会、欣赏马戏表演、观战浙江队征战CBA……

1973年,唐葆亨又接到了设计杭州剧院的任务。剧院选址在武林广场的西面,北面是浙江展览馆。作为广场上的“第二把交椅”,它既要有展现杭州个性张扬的一面,又不能影响展览馆作为广场主角的地位。

杭州剧院

经过反复考察和思考后,唐老决定采用南北对称布局,主立面朝东面向广场,东立面和南北门廊为成片的玻璃幕墙,通透的光线让剧院的空间流动了起来,形成了延续的城市空间。

对于唐葆亨来说,在这些杭州地标建筑中,有令他感到骄傲的,也有让他感到惋惜的。

1952年,杭州人民大会堂是唐葆亨大学毕业后参与设计的一个重要作品。当时大会堂主设计师是唐老的恩师顾恒、雷圭元等人,作为新人的他负责大门楼和围墙设计。到了2000年,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杭州人民大会堂被全部拆除,成为了城市的历史记忆。

2  晚年住在养老院,评价护工老好了

走进唐葆亨在朗和养老院的住处,一进门就看到他坐在落地窗边。唐老每天的一大爱好,就是对外眺望着远处的风景,高架桥、川流不息的车流、林立的建筑……“我不太喜欢高层建筑,无论是造10层、100层,都是重复的。”唐老指着远方的高楼大厦说道。

向唐老送祝福

唐葆亨的两个女儿都在国外,一个在纽约,一个在墨尔本。虽然每周都通电话,但唐老的生活照护却成了问题,身体健康岌岌可危,最终他和家人选择让朗和养老院成为自己晚年生活的“设计师”。在日常照护中,养老院的护工起到了关键作用。“养老院的护工老好了,住在这里,我的家人们都很放心。”唐老对养老院的护理服务赞不绝口。

唐老参加手工活动

打麻将、绘画、做手工、和老友聊天、参加长者生日会……朗和多姿多彩的文娱社交,唐老都热衷参与,也让他在如此高龄之下,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住在养老院的日子,唐葆亨就如同一位大隐于市的“世外高人”,经常有人登门拜访请教他。有时候是省里的相关部门邀请他去开会,有时候是他学生的学生来请他指点迷津。

唐老在养老院过生日‍

“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做工程,现在都96岁了,是老古董了,年轻人比我厉害,未来是他们的。”唐老现在不愿意过多地再参与建筑设计,他更想在朗和轻松愉悦地享受养老生活。

对于上门请教的后辈,唐老也不忘给出谆谆教诲:“做建筑设计,一要符合它所处的环境;二要有根,你是中国人,要尊重这里的传统;三要懂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0 阅读:0

杭州养老

简介:杭州老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