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除了科举之外这些途径也可以当官?

难逢你知心 2023-04-10 19:12:10

朝堂上的官员一半以上是科举出身。不过,在古代,想要成为官员,科举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其他有人想要成为官员的。可以通过另外的途径,比如“捐纳”,也就是俗称买官

从先秦开始,民间就有一种激励民众“报效”的传统,即政府鼓励民众为国出力,为国出力。而这些平民,则会得到一个较低的贵族身份,以及一些特殊的待遇。官方向公众出售官吏职位,应始于西汉中叶。那时,为了治理洪水和攻打匈奴,需要大量的建设工程,因此,国家的财政十分紧张。有些爱国心的人,更是倾尽全力。到了最后,当他们穷得叮当响的时候,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身份来招揽有钱人,于是,他们就开始卖官卖官了。贡纳为吏,其最大问题在于,它无法经受住伦理上的考验。“买进”和“卖出”并不能确保官员的质量,这一点在历史上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当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他就不得不接受捐款了。越是到了朝堂上,捐款之风越是浓厚;越是到了朝代更迭的时候,靠捐纳变成官员的比重就越是大。

康熙是清代首位实行募捐制度的帝王。为何康熙要敞开贡赋?就是没有足够的财力去镇压三大藩镇的叛乱。满清国库本就拮据,三藩一叛,更是兵荒马乱,逼得康熙只得容许民脂民膏。一旦松手,就无法收回。此后,他治理江河,赈灾,平定边关,也都是靠着“开贡”来筹集钱财。每一位君王在即位时,都会颁布禁令,禁止纳贡,但是若干年之后,就会悄无声息地放宽禁令。

在清初,一位县令职位的价格是四五千两银两,相当于一千亩的土地。县令的官职,每一个都要二万两银子,贵得离谱。老实说,那些没有贪污或侵占的官员,他们不会在其整个执政期间“收回成本”。由于买卖官员的数量增加,价格也随之降低。到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一位知县,一千二百两白银左右,一位知府,七八千两白银,一位道台,就是一万两白银。如果算上通胀,那么官员职位的价格就会下跌得更厉害。满洲人所能收买到的最高级的职位,就是道台。苏南地区的盐商人,都喜欢用钱来购买道场,对于他们而言,一二百两白银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普通富户可没有那么多钱,若是看到自己的孩子资质平庸,前途渺茫,他们也会一咬牙,将孩子送到县令、县令之类的位置,让孩子有个安身立命的生活。

第二种入仕方式就是议叙。议叙,就是给那些立下大功的人一个职位。例如,在战场上,在洪水中,在地震中,有人身先士卒,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一位官员,勤勤恳恳工作了数十年,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晋升。议叙与保举相关联,因为一个人必须得到别人的推荐或推荐。除非是得到了上头的嘉许,否则大部分的议叙,都是要向宫中举荐的。在清代,“议叙”的主体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年长而勤勉的官职,第二类则是一些地位较低的官职。

第三种学习。比如说,国子监的考生,又比如说,八旗学堂的考生,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考核,才会被选中,后面雪学期满很有可能成为官员。有些举人,秀才,偶尔也能考这类的。每一个王朝,都会在缺少文职的时候,从他们中选择文职人员。还有着几个些职位,对着举人,秀才,都是开放的。这也是一种选择。

第四条通道叫做“荫生。在“封妻荫子”这一让人羡慕的传统社会,所谓“封妻”,就是对自己的老婆进行“册封”,让她成为一位“诰命”;所谓的“荫子”,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荫生”的途径为官。皇帝之所以对他们如此优待,就是为了拉拢他们。在秦朝和汉代,有一种“任子制”,即某一等级的高官之子,可以直接担任官职。以后各朝也都是如此。例如,司马光,就是一个官员,他将家族荫生的身份,交给了自己的弟弟,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朝廷命官,成为了一段传奇。清代的总督及以上官员,中央各部官员及以上官员,都可以推荐自己的子女担任官员。例如,一品大学士,便有权保自己的儿子,让他在朝堂上担任五品官员。不过,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还需要一个过程。中层的官吏就没有这种待遇了,所以他们的子女,可以不经考试,直接进入官学读书。一般来说,满清的官吏,能做到县令的位置,其后代已经是“先声夺人”了。

0 阅读:31

难逢你知心

简介: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