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还有哪里需要加强》:九把刀「极不精准的失控」

弧度漫谈 2024-03-07 18:19:48
如果说,两年前的是九把刀小说改编电影在爱情命题上的一次极致演绎,那么这回,九把刀编导的第四部剧情长片《请问,还有哪里需要加强》的表现,却令人相当迷惑。 从精神内核到情感力道,很遗憾地,本片都未能升华文本半分,而仅在黑道浪子泰哥(春风饰)与洗头女孩阿芬(宋芸桦饰)平庸苍白的恋爱语境中,玩了一把几无新意的黑道喜剧爱情招式。

「精准/不精准」的改编策略

倘若看过《请问,还有哪里需要加强》原作小说《精准的失控》(2010)的读者,恐怕都很难将那个故事与现在的电影真正连结在一起。 然而,要说电影仅是零散地撷取小说中的元素与神韵重构拼贴,似乎也并不准确。 事实上,电影几乎完整再现了小说第四章〈这是我要的感觉〉中小芬和阿泰的理发店故事线,甚至也保留了两人最后的结局。 然而,也正是这样乾净的「抽离」,让改编后的电影几乎严重偏离原作的精神底色。

《精准的失控》由五章中短篇小说组成,乍看彼此毫无关联,实则围绕一起失控的意外紧密交织。 以意外为轴心,发散出不同身分人物的多条动线,包括被宣告绝症的凶手、遭遇霸凌的杀人犯女儿、执行疯狂计画的医师、被无端波及的受害者,以及为真爱踏上冒险的孤行者等等,在命运与时空的交会、错位、选择中互为因果。

小说中穿针引线的「精准」织缝,处处显现作者雄厚的叙事野心,而故事前段种种「不精准」的叙事裂缝,甚至出现诸如「自己的尸体从天而降」这样异想天开又极富九把刀奇幻特色的高能恶趣味情节,也成功为故事布下重重谜团。 这光怪陆离的群像背后,皆不离一个厚重的核心命题,即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不论是获知生命倒数的中年男子、身陷无止尽的恶意又突获奇异能力的迷惘少女、企图以伪死亡假象刺激生命反思的涉险医师、以接近危险寻找存在价值的茫茫世人,又或是将「为他人而死」视为人生意义的痴情男子,皆以此作为他们在故事中踏过无数时空、汲汲探寻又不可得的真义。 然而,电影中聚焦的两个角色,却又恰恰是在主观意识上对这个命题深究最少、也最边缘於主线的人物。

当然,可以想像,这样的选择可能或多或少出自对小说主梗的「风险规避」。 贯穿原作的其一奇幻设定,即是冒险者们可以藉由与「圣女」发生关係,在高潮时被传送到世界各地历险。 此处暂不破梗「圣女」的身分,但这光听便石破天惊的新奇高概念,确实可能引发不小争议。

然而,当本片选择另辟蹊径,仅提取故事中「最可爱的一段」,试图拆解原初扣连的因果,而使其成为一段独立悬浮的爱情故事时,看似打出了一张保守的安全牌,实际却不见得更加高明。 反而因为背景的缺失,造就了人物在生命状態和情感关係上的双重迷失──我们不知道他们各自最迫切的生命所求、也不知道他们因何而爱,与此同时,也更加暴露了埋藏其中的性别雷区。

「精准/不精准」的性别描刻

那么,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事实上,就算本片大胆保留最一开始的「性爱启动奇幻旅行」的设定,我虽不全然认同九把刀对女性阴性特质的理解,以及其在小说中对「复仇魔女/圣女/妓女」形象的诠释,但也不会认为这在创作本质上,具备不可讨论的严重价值问题与道德瑕疵。

如同由九把刀操刀剧本的《黑的教育》(2022),该片中虽然也存在大量对女性与生命的轻浮恶念,甚至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赤裸呈现,但因其叙事操作,观众已知此刻身处的戏中戏,正是为见证社会暗角与青少年之恶而设,也就能容许这样的戏剧桥段发生。 相反地,如若特意阻却、否认、挞伐这样的想像,反而更像是在为人性的扭曲暗面与确实存在的社会之恶盖上遮羞布。 也正如九把刀在《精准的失控》小说序中对校园霸凌章节的回应,我确实能理解作者在行文中绝非是以快感在描写那些不堪的桥段,也愿将之视作九把刀所谓「超残酷的写实」。

然而,当回到《请问,还有哪里需要加强》的情境,本片特意以一副无害面孔示人时,反而更叫人坐立难安。 从主视觉海报阿芬的绝对 C 位,到呈现阿芬勤练理发手艺的专注片头,在在皆形塑一个极度「性别正確」的完美姿态,然而当揭开本片的故事本质,阿芬瞬间又退居为被凝视的客体,与被投射欲望的工具人。 它实际说的,还是一个关於浪子如何攻略女孩,展现铁汉柔情的「纯纯」恋爱故事。 甚至「男子汉的浪漫与尊严」,还被重点放入剧情简介中。

九把刀的爱情宇宙向来不脱「男孩勇敢追爱」的爱情神话。 而这份对爱的执著与为其不懈战斗的孤勇,在他的叙事中也经常成为男孩收获勇气,蜕变成男子汉的必要条件。 比如,在原作小说中,胆怯男孩林群智,便是以其是「不肯放弃女神的男子汉」的不断自证,来支撑其度过漫漫人生。 姑且不论究竟什么应为男性气质,当这样的爱情詮释被搬演至极致,当然还是可以动人。 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到《打喷嚏》(2020)再到《月老》(2021),九把刀一直续延的皆是这样的爱情观与使命感。 诚然,这也正是九把刀故事热血之所在,纯真之所在,真诚之所在。 这是他的胜利魔法。

然而到了《请问,还有哪里需要加强》,这个魔法显然失效了。 失效的主因,首先在於权力关係的位移。 在过往作品中,我们当然可以批评其对女神的塑造过於千篇一律又平板,但因男主角的爱情起点多略低一筹,当然也无涉权力操弄,让我们往往容易忽略那穷追不舍背后的潜在徵候。 然而,当这回男女主角被拉至相对对等的社会位置,甚至男主角阿泰在阅历与年纪上皆占居明显优势时,问题便逐一现形。

片中主打的泰哥号召小弟去阿芬店里剪头的爱情燃点桥段,在简介中被轻盈地以「鲁小小」形容。 但试问,如果阿芬「恰好」不喜欢泰哥,泰哥这一连串让店员都噤声的「鲁小小」,是不是就是毫无疑问的性骚扰? 而更令人战慄的是,这样的「追求」在故事中,还是以帮助阿芬精进理发、实现梦想来包装,所以阿芬理应感动感激,是泰哥让她有了「出师」的一天。

创作者或许会辩称,虽然泰哥在外风流,满口黄言,但对阿芬绝对忠贞,甚至未有阿芬准允,都不敢踰矩半分,难道这还不够吗? 而且那场求欢,不也是阿芬主动的吗? 故事后段,阿芬不也实践职业理想了吗? 先不论建立在「剥削」其他女性、但独宠女主角的情感策略,在而今的价值观上到底还行不行得通,重点是,阿芬到底在想什么? 阿芬并非不能爱上「伯乐」,在情感关系中也并非不能主动示好,有事业心看上去也很政治正确「女权」,然而归根结底,问题是我们在片中根本看不清阿芬这个人。

比起投射虚无的女神光环,九把刀此回将阿芬塑造成认份的普通女孩当然值得肯定,因为唯有当她真的接地了,才有在性格、特质、形象上丰满的可能。 可是,我们也并未因此走近阿芬。 在全片以泰哥为主轴的行为驱动下,我们看到的只是她模稜两可的态度,如何合理化泰哥的一切行动。 而本该是技艺匠人的她,又是如何在叙事中被反覆矇骗嘲讽,而她能做的,只有「温柔」接纳──

她对众男头毛的「荼毒」,成就众男的「奉献牺牲」; 她的努力进修/滑稽百出,成为观众的笑料谈资; 她对前男友的莫名依附,反衬「代行正义」的泰哥; 她会因心情不睦,「不专业」地在客人头发上大动干戈; 她对偶像的幻灭成长,反转的也终是泰哥对她一片丹心的赤诚。

与其说是对阿芬的无法共情,其实更多的只是为这女孩感到不忍。 尤其不忍於,或许在小说中尚能隐隐瞥见这女孩在危机关头有血有肉的坚强与脆弱,尚能明白她渴望拥有一个属於自己的设计师抽屉的小小理想,但在本该更极致浸淫的影像魔法中,我却甚至无法辨清,阿芬究竟是不自量力的眼高手低,又或是被埋汰的天赋异禀,还是在勤能补拙中、逐渐达成自我实现的努力养成系? 我甚至更无法从她身上,牵出一条足够前后自洽的人物线,来摸索出属於她的生命轨迹。

这不是「照顾」女性,这不是有意识地给予女性能动性,这是在性别意识上的严重倒退,这是对女性的根本不尊重与不理解。 而更令人失望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不自觉」下发生。 一如当 #MeToo 运动在外风起云涌地牵动著每一个人的神经,我们仍在电影的温房里,观赏一部乍看不痛不痒、实则继续颂扬男子汉爱情壮旅的不太好笑的喜剧。

且不论在台湾创作一部能改变社会的电影到底是不是痴谈,也不论电影的敏锐度与先锋性是否该是我们对每一部商业片的期待,然而,单是在影展首映时,面对电影可能存在的质疑之声,创作方仍试图以「我政治不正确我骄傲」的戏语态度一笑置之,更吊诡地试图将自己比作不屈服于性别大流的逆浪与颠覆标竿,且仍有人愿以「勇敢」为其买单, 便足以教人为电影的未来生出好几分悲凉。 不仅是「不自觉」,又或是「自以为的自觉」,更是在被戳破其跟不上时代的马脚时的理直气壮与拍手叫好,让人不禁要问,这种「我就烂」的创作态度与过度包容、抱团取暖的电影文化,到底还要再被宠坏到什么时候?

「精准/不精准」的叙事布局

本片的「不自觉」,还体现在对黑道角色的刻画上。 作为一部同样以黑帮元素为主要类型的电影,本片相较原作小说,確实大篇幅补全了泰哥的帮派背景,甚至拉出一条贯穿头尾的追杀与复仇线。

然而在创作者的笔触下,这群黑道兄弟一转身成了一组善良无害的晕船主角和爱情啦啦队──走上打打杀杀都是事出有因、杀人是业余爱好,爱人才是人生王道。 而「兄弟的语言就是这么单纯」,也是创作者对片中满溢的轻佻台词与烂笑话的辩称。 至此,九把刀的恋爱宇宙显然已经失控,过去我们或许还能欣然接受爱能召唤超能穿梭宇宙横越阴阳颠倒因果世界大同,但不代表简简单单谈恋爱,真的可以让黑帮「变可爱」。 这是以拟真为名、对现实严重的粉饰太平。 然而,创作者对黑帮世界的想像真的如此天真无知吗? 又或是,其实这仍是他对自我盲区的根本不正视?

此外,如同的男主角当初是为人顶罪,本片理所当然地也赋予了泰哥一个走上歧途的前因,而这也成为本片的最大反转。 对将热血战斗奉为人生圭臬的九把刀来说,这个答案可以想见该是「义气」。 但很遗憾,九把刀这回的义气表达同样失控。

他将串联小说的职棒假球弊案延伸到电影中,并稍作放大,作为男女主角的关键争吵,也小作发挥,以扩展泰哥的棒球队前史。 虽然依旧不带议题政治性,但確实也是召唤情怀、诉诸集体记忆的有效选择。 只是,他对棒球队群架的热血渲染,同样令人忐忑地带有盲目模糊热血与暴力之嫌。 暴力,无论如何都无法、也不该被简单地粉饰为义气。 在九把刀调度观众情绪的运镜下,我们除了看到兄弟相挺的情义,更多的,却是对美化暴力、吟诵青春热血的不安。

另一方面,在「极不精准」、或说是选择性的黑道侧写之外,本片所展现出的还是在叙事上「太过精准」的狭隘想像。 一个浪子回头的爱情故事,在过去曾有太多模板,也让故事走向几乎可以预期。 然而,本片并无企图对此多作挣扎,反而漫不经心地让前段的爱情铺排流於松散,仅止於单纯复制小说散章式的生活碎片化描绘,而将大部分心思,都花在对单场笑点的过度雕琢上。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九把刀既曾在《黑的教育》中驰骋笔力,铺就一出在有限时空中结构精巧、大玩叙事游戏的实验小品,也曾在《月老》中释放疯癫狂放的齐飞想像,打造能量满满的喜剧节拍,又怎会执迷於调度单场戏的所谓喜剧梗? 而他以表演、台词、特效的刻意搬弄,强撑出来的逼人发笑的喜剧效果,所反映的几乎也正是所有喜剧国片曾犯过的致命大忌──把电影当综艺拍,台词演绎变成说笑话大赛。

除此之外,还有九把刀在处理高潮戏时,几乎已被洞穿的惯常技法──直接以人物口述追忆前史。 这在《月老》、《打喷嚏》中都曾被使用过。 从小说跨足电影,尝试以影像说故事不是易事。 九把刀具影像调度灵气,但也经常倚赖长篇旁白作蒙太奇回溯的叙事手法究竟还能走多远? 相信也是接下来他将面对的课题。

然而,在本片前段爱情戏的无效建立下,不论是春风饰演的泰哥在片中与兄弟涤鬩墙式的患难真情,又或是以禾浩辰口述揭露的相扶多年的前后辈情,似乎都在戏剧张力上,比男女主角的情感戏来得扣人心弦。 这或许是九把刀对黑道电影的一次过瘾尝试,但无可回避地,也是其在爱情电影上的溃败警示。

***

最后,回归到九把刀当年出版《精准的失控》的小说序,他曾提到小说不尽然能解答所有问题,但一个好的故事,期待能提出好的问句。 电影亦如是。 倘若《精准的失控》探讨的是关於人生而在世的、不可道明却终其一生苦苦追寻的因由,那么试问,《请问,还有哪里需要加强》在堆砌嬉闹笑料和老掉牙的爱情套路之外,究竟希望传达、升华、挑战的又是什么?

不是每部电影都必须肩负时代责任,但无法承接时代的作品又将以何面貌留在岁月长河? 商业成功与否尚要看票房见真章,然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价值观争议与叙事批评,或许是在这个创作当口,九把刀无论如何都必须直面的滑铁卢。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