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84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吃晚饭,血糖变好?”这不是网红健康博主的口号,而是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一项研究结果,实实在在地把“过午不食”又拉回了大众视野。很多人开始问:是不是以后晚饭可以不吃了?真能靠少吃一顿饭控制血糖?本文带你读懂这项研究背后的医学逻辑。

北京协和医院与中科院等机构,联合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研究,指出“过午不食”有助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研究发现,与传统的三餐饮食相比,将进食时间限制在早上7点到中午1点之间,能显著降低全天平均血糖水平。
研究对象为确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干预时间为3个月,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这意味着,控制进食时间确实可能对血糖控制带来积极影响。

有一定依据,但不代表适合所有人。过午不食,本质上是一种时间限制性饮食(Time Restricted Feeding,TRF),属于间歇性禁食的一种方式。
TRF的原理是:缩短进食窗口期,让身体更长时间处于“空腹代谢”状态,从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研究显示,进食时间提前,可以减少夜间高血糖的风险。因为晚上胰岛素分泌能力本就较弱,如果继续进食,容易导致血糖居高不下。而减少晚餐,有可能规避这个问题。

不能。研究结果只是提示“在特定人群中、在医学指导下,过午不食可能带来血糖改善”。但不代表每个人都该照搬这种饮食方式。
首先,这项研究对象是2型糖尿病人群,健康人是否适用,目前没有足够证据。
其次,不吃晚饭可能带来能量摄入不足,尤其是劳动强度大、作息特殊的人群,盲目模仿反而可能引发低血糖、营养不良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对一些服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糖尿病人,不吃晚饭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

人类的内分泌系统,是有节律的。白天胰岛素分泌效率高,晚上则下降。这个规律决定了我们更适合把主要能量摄入安排在白天。
北京协和的研究,并不只是告诉我们“不吃晚饭”,而是在强调一种更合理的饮食节律:把三餐重心前移,减少晚餐负担,顺应生物节律,改善代谢状态。
所以,与其说“过午不食”,不如说是“早吃、少吃、晚吃更少”。

互联网上很多人一听“过午不食能控糖”,就开始跟风。但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血糖状态?
对于血糖正常、体重正常的人来说,长期不吃晚饭可能带来营养失衡。尤其是老年人、青少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更不能轻易尝试“过午不食”。
营养摄入要讲究均衡。蛋白质、脂肪、碳水都不能缺。长期缺乏晚餐,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下降,反而不利于健康。

不是不吃,而是吃得对。合理控制晚餐热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食品摄入,是大多数人更可行的做法。
比如,晚餐可以选择清蒸鱼、豆腐、绿叶蔬菜、少量粗粮。控制总热量在全天的20%—25%之间,避免吃宵夜,给身体一个良好的代谢环境。
对于糖尿病患者,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饮食计划,不能盲目效仿网上流行的“轻断食”模式。

任何饮食方式的效果,都取决于你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和疾病背景。过午不食并不是万能钥匙,它只是众多饮食干预手段中的一个。
北京协和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合理安排进食时间,有利于血糖控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照搬“过午不食”的模式。
健康饮食的核心从来不是“吃或不吃某一顿饭”,而是把握整体的营养结构和生活节律。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在于鼓励所有人不吃晚饭,而是提醒我们:身体的代谢是有节奏的,吃饭也要讲究时间管理。
如果你有血糖问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调整饮食时间。但如果你是普通人,最需要做的不是“盲目节食”,而是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别让饭点变成焦虑点。与其纠结吃不吃晚饭,不如静下心来问自己:今天三餐吃得健康吗?睡得好吗?动得够吗?
资料来源:
①.王晓磊等. 过午不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J]. Nature Medicine, 2024. DOI:10.1038/s41591-024-02781-6②.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③.北京协和医院. 《时间限制性饮食对糖尿病干预作用研究》专家解读[EB/OL]. [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