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60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散步,看似简单,却可能影响你的血糖控制!
很多人觉得,控制血糖就是吃药、打胰岛素,最多再加上饮食注意。其实,适当的运动,尤其是散步,对稳定血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散步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否则不仅达不到控制血糖的效果,反而可能出现危险。

散步属于有氧运动,能激活肌肉对血糖的利用。简单来说,肌肉在运动时需要能量,这时候就会把血液里的葡萄糖抓来用掉,血糖自然就下降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指出,规律运动可以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控制。散步作为一种低强度、易坚持的运动形式,非常适合大部分糖尿病患者。

坚持散步,不仅能帮助短期内降低血糖,更能长期改善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长期血糖控制得好,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也能随之下降。
有研究显示,每天累计快步走30分钟以上,可以让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0.5%左右。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哪怕0.1%的下降,都是值得重视的改变。

医生提醒,糖尿病患者散步不是随便走走那么简单。这几点,一定要记牢:
(1)饭后别立刻散步饭后血糖上升,适当运动有助于缓解。但饭后马上剧烈走动,可能引发胃肠不适。建议饭后休息10-30分钟,再开始散步。

一次散步控制在20-40分钟左右最合适,过短起不到作用,过长容易引发低血糖,尤其是打了胰岛素的患者。
(3)速度别太快散步要有节奏,但不是竞走。以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能正常说话为标准。太快太猛,不仅伤关节,还可能让血糖波动更剧烈。

散步前后,一定要监测血糖!
尤其是刚开始运动计划的患者,或者血糖控制不稳定的人,运动前、中、后监测一次血糖,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预防运动后低血糖。
医生建议,血糖低于5.6 mmol/L时,不宜贸然散步,最好先补充少量含碳水的食物,比如一小块面包或者一杯牛奶。

糖尿病并发症患者,比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患者,散步时要格外注意。
如果脚部感觉异常、脚掌容易破皮或者出现溃疡,医生一般不建议长时间负重步行。这类患者可以选择更平缓、支撑好的路面,或者考虑游泳、骑固定自行车等低负荷运动。
心血管病变患者散步时,若出现胸闷、气短、心跳异常,必须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不是每次走一走就叫科学运动。想通过散步真正控制血糖,要做到这几条:
坚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配合饮食控制,不能吃完大餐靠多走路来“赎罪”。
结合药物治疗,药物、饮食、运动三管齐下,才能真正稳住血糖。
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不同病程、并发症的患者散步方案也不同,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散步只是糖尿病管理的一环,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也不能取代医生的指导。尤其是血糖极不稳定、出现严重高血糖或酮症的患者,不宜贸然运动。
另外,散步也不是万能的减肥手段。虽然运动能消耗能量,但如果饮食不控制,单靠散步很难大幅度减重。血糖管理和体重控制,还是要靠科学、系统的方法。

糖尿病是一场持久战,散步是一个好帮手,但它需要智慧地使用。
在散步前,了解自己的血糖状态;在运动中,注意身体信号;在运动后,及时调整计划。真正做到科学运动,才能让散步成为血糖控制的“利器”,而不是隐形的风险。
别小看了每天这几千步,走对了,可能比吃一大堆保健品都管用。
资料来源: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OL].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10-00657.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医者仁心,对糖尿病庅患者具有极积指导意义。[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