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在门前种树,非常有讲究。特别是门与树相对,其民俗方面的讲究就更严。
不同地方,因风俗差异,不仅对树种植的数量、形状、枯荣等有讲究,还对种树的品种的寓意有一样的讲究。

本期要介绍的一句俗语,是关于门前种树方面的俗语,这句俗语是“桃树向门,荫庇后人”。
与这句俗语类似说法的,在民间的风水习俗中也有一句:“桃株向门,荫庇后昆”。
两句相比较而言,前句为口语化,通俗易懂;后一句则文绉绉的,要稍难懂一些。
其实后一句中的“桃株”,也就是桃树,“后昆”,也就是后人,即子孙后代。
由此可见,两句俗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在文字的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应该算是一种互为变体的民间俗语。
先不用说“向门”能不能种桃树,就是不“向门”,而是在门前能不能种桃树,在农村,因各地方对桃树寓意的不同理解,存在不同的说法。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门前不可种桃树。其说法是,因为桃树的“桃”字与逃跑的“逃”字同音,或者谐音(方言中两字发音相近),而大门为财源的入宅的关口。如果在门前种桃树,家里的好财运来到门口,看到有桃树就会“逃走”。
同样,在一些地方,庭院内也忌讳种植桃树,也是一样的说法,民信认为,庭院种桃树,家里的财容易外“逃”。
这种说法属于民间的一种禁忌,在民俗学中称之为“联想式禁忌”,也就是因为“桃”的字音,联想到“逃”,而产生的禁忌,是一种心理作用,现实中并不存在。
另外,也有一些地方习俗认为,桃树开花,让人花心,会迷乱心性,因此民间有“门前桃杏,贪花酗酒”、“门前桃杏引沉沦”等说法。这也是一种“联想式禁忌”。

二是门前种桃树没有特殊的民俗含义。这些地方,对在门前种植桃树,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像种其他的果树一样,种也可以,不种也无所谓。有空坪隙地就种植桃树,没有也就不种。
三是门前种桃树吉祥。这也就是本期俗语所说的地方习俗。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接下来结合俗语的解读进行详细介绍。
由此可见,俗语“桃树向门,荫庇后人”所反映的,只是以上三种说法中的一种说法,也就是一些地方认为,住宅门前种桃树是非常吉祥的,桃树也被认为是吉祥物。
那么,这句俗语应该如何进一步从民俗和文化方面解读呢?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在门前,尤其是院大门或堂屋大门正对的方向栽种桃树,能够福泽后世子孙。

桃木,在我国古代就被视为吉祥、辟邪的象征,比如,我国传统对联,就是由古代辟邪用的桃符演变而来,古代桃符上面写的就是,分别写着神荼、郁垒的桃木板,古人认为可以压邪。宋代以后,桃符逐步演变为现在的对联。
虽然桃符被对联代替,但是,桃符却换了一种方式存在。比如,在长江流域的一些农村的很多农家,传统民居中的堂屋大门,或者院大门的门闩和门闩架子,就是用桃木做的,其民俗说法,沿袭了古代的民俗说法。
民间还有用桃木削成的桃木剑,同样也是这种说法,并在一些民俗活动中被广泛使用。
在古代,桃花,也具有文化象征意义,主要象征生命力与好运。而桃子,则寓意长寿,比如,民间在老人做寿的时候,一般用面食做成寿桃。还有画有桃子的画,用来作为寿礼送寿星。

有趣的是,在过去农村,一些农家因所生的儿子多,怕儿子娶妻较难,就有意在门前种植桃树,民间俗信以为,这样就可以给儿子带来桃花运,能给未婚者增加相亲成功的机会。
从民间风水习俗的角度来说,大门前被认为是住宅的吉位,民间有“吉位植吉树”的说法。在这些认为桃树象征吉利的农村,农家一般将桃树种在大门前,也有的种在庭院内向阳的方位。
不过,“向门”种桃树,不是什么样的桃树,种多少也是有讲究的。
农村优良品种的桃树,一般是嫁接的,用山桃作为枮木来嫁接。过去农村嫁接技术不同,嫁接用的是土办法,便用泥土包住接口,这样嫁接的接口长好后,就会出现肿起的疙瘩,俗称“肿头树”。
民间有俗语说:“房前不栽肿头树,屋后不挖树绕井”,这话中的“肿头树”,指所有的树,也包括桃树。

门前种树还有其他的一些讲究。比如,一般来说,大门前一般不忌讳种树,特别是对着大门不能随便种树,尤其不能种独树。农村有俗语说“独树挡门,寡母孤孙”、“对门有独树,寡母堂上住”等。
通常来说,在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按照风水习俗的说法,通常要种两株树以上,以三株到四株为好。但是,也不能种得过多,过多阻挡了庭院的采光和通风。
还有,种植桃树也忌讳桃树干枯,民间有俗语说:“门前枯树,如有大墓”等。桃树的寿命相对短,容易枯萎,发现桃枯萎,要及时清除,不能任其枯死在那里。
当然,这也只是民间的一种民俗方面的说法,当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没有科学依据可言,禁忌和民俗是不讲道理的。

总而言之,“桃树向门,荫庇后人”这句俗语,是一些地方的习俗,有其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基因,只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异,也就是习俗上出现了地域性差异。
这句俗语现了民间借自然之物,寄托了人们的生活愿景,通过桃树通过的象征,来表达对后代的祝福。
现在,我们在理解这句俗语时,还是要有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要根据自己庭院的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和绿化,不能陷入迷信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