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在庙前,死不在庙后”,是一句在农村流传较广的俗语。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现在对这句俗语的本来的民俗含义,知道人越来越少。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不要在庙前修建房屋,即不要住在庙前;死后不要葬在庙的后面。
这句俗语中的庙,在我国古代最初的意思,奉祀祖宗或者前代贤哲的地方,是一种原因信仰的场所,与宗教没有关系。
到后来,本土道教的创立和兴起,其场所称为道观;佛教的传入和普及,其场所称为寺院、庵堂。因此,在民间口头语言表达中,人们习惯性将这三种场所皆称之为“庙”。只有用书面表达,或者比较庄重场合的口头表达时,才严谨地将三者分开。
俗语中所说的“庙”,指的就是这三种场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面就来解读一下这句俗语。

一、生不在庙前
现在很多资料上对这句俗语的解读,往往从“庙”的神圣性方面来解读,认为“庙”具有庄严、肃穆的气场,具在庙的前面会“压不住”,“冲撞”,导致生活不安。
这种说法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理由,不是全部的理由,甚至说不是主要的理由。
现在一些农村,限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不断增长,村庄的规模不断年扩大,家庭数量也在增加,村庄的宅基地越来越紧张,那时严禁用耕地房控制得比较好,能够找一块空闲地或菜地建房,就很不容易了。
于是,过去庙、寺庵、道观周边比较空旷的地方,不管是前后,还是左右,逐渐建起了房屋。

现在我们在很多村庄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才建起的房屋。
这种现象也引起现在一些人对这句俗语的质疑,不是说在庙前建房气场太强大,压不住吗?为什么现实中有很多人就在庙前建房,而且他们的生活过并不差。
这种质疑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
那么,“生不在庙前”,在过去农村,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
实际上,这种说法与当时庙的选址有关。修建庙的选址,与民居的选址存在一定的差别。
规模相对较大的道观和寺院、寺庵的选址,大多远离村庄,建僻静的山里,有的甚至建在半山腰或山顶,主要是为了修行的需要。这种地方对民居来说,生存的环境是比较差的,也不利于农业生产。

再说,有些地方,庙的选址,基本上与坟墓的选址趋同,建在山嘴上或山脊上,这种地方风大,而民居一般建在山湾处,可以藏风。
很多村庄在村庄范围内也建庙宇、道观和寺院、寺庵,一般选址都是放在离村庄较远的水口处。虽然这些庙宇、道观和寺院、寺庵都有正式的名称,但人们习惯称之为水口庙、水口寺、水口庵、水口观。
通常来说,这样的庙是用来给村庄把水口的,这也是农村风水习俗的一部分。
按照农村建房的传统观念,水口处是村庄流水的出口,要么两山耸峙,要么容易被水淹没。一般来说,村庄的庙占地比较小,放在山上和山脚无所谓,只要不被不淹就可以了。

而居房则不同,从人居环境来说,这样的不藏风聚气,环境相对比较恶劣,地势也不开阔。
另外,从农村传统习俗来说,在这样的地方建房,会被人们戏谑为“庙屋”,不吉利。同时民间以为,在这种地方建房,把住村里的水口,是在给全村人做嫁衣裳,村里人好,自己家里人不好。
到了后来,村里宅基地紧张时,人们也就顾不上这句俗语的说法了。只是尽量离远一些就可以了。
还有,“庙前”的范围比较模糊,到底前面是多远呢?各地有各地的说法,各人有各人的说法,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衡量。

一、死不在庙后
旧时农村,葬坟是有一定规矩的,没有规矩的只有乱葬岗。但是,即使乱葬岗,还是有规矩的,葬的是平常人,也就是所谓的“凡人”。
而一些特殊职业的人,比如抛牌的道士、受戒的僧尼、民间的巫觋等,被视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不能与平常人葬在一起,不能入祖坟,也不能与其他的坟葬在一起,有一些地方,哪怕是乱葬岗也不行。
按照民间迷信的说法,这些人与平常人葬在一起,会让平常人不得安宁,永世投不了胎。如果要葬在一个山头上,也要保持相当远的距离。

农村很多寺庵、道观的后面,一般都是僧尼的佛塔和道士坟墓,按照农村的禁忌习俗,平常人是不能葬在这种地方的。实际上,这也旧时农村,不能占据“庙”的地盘的一种规矩,只是那时的人将这种规矩进行神秘化和迷信化。
而位于村庄的水口庙、水口寺庵、水口道观,其后面不能葬的原因有二。
一是地方逼仄,没有葬坟的余地,也不是葬坟理解的地方。
二是村庄的水口之地,是村庄的公共之地,也称风水口。旧时社会,平时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不允许有人乱动,葬坟这种事就更加不可能了。即使有人偷偷摸摸葬下去,被发现后,会引来很大麻烦,这样逝者就不得入土为安。

这就是农村所说的“死不在庙后”的真正原因。实际上,这还是民间源于对“庙”的敬畏,从而使平常人与“庙”保持一定的边界。
总之,我们对“生不在庙前,死不在庙后”这句俗语的理解,要结合旧时农村传统民俗背景来理解,既不要过分迷信,也要尊重当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