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迟到的战略纠偏
4月22日,淘宝正式宣布终止“仅退款”政策。这项曾被拼多多、抖音争相模仿的规则,在五年间引发超200万商家联名抗议,最终成为淘天发展史上最具争议的遗产。它的落幕,不仅标志着阿里电商从“流量霸权”向“生态主权”的转型,更揭示了互联网商业逻辑的根本性转向——当低价内卷触达极限,价值重构才是唯一的出路。
而主导这场变革的蒋凡,正站在风暴中心。这位曾因个人事件淡出权力核心的“阿里太子”,在海外战场蛰伏五年后,带着国际数字商业集团46%的营收增速重返舞台。他的回归,既是对戴珊时代“低价战略”的拨乱反正,更是阿里在电商行业“价值真空期”的一次豪赌。
戴珊时代的战略迷失
2023年,戴珊执掌下的淘天推出“五星价格力”体系,核心指标从GMV转向订单量与DAU。这一调整直接导致平台流量分配规则剧变:某服饰品牌负责人透露,商品链接若无法进入“同款最低价”前10%,搜索权重将下降60%。为争夺价格标签,商家被迫牺牲利润,甚至出现“售价低于成本价,靠运费险补贴回血”的畸形生态。
后果在2024年集中爆发:第三方数据显示,淘天中小商家平均退货率从18%攀升至35%,推广ROI(投资回报率)跌破1:2警戒线。同年“双十一”,超70%受访商家表示“不再发布战报”,这一数字在2021年仅为12%。
戴珊时代的淘天经历三轮重大架构调整:2023年5月合并淘宝直播与点淘,8月拆分行业运营事业部,2024年初又重组用户增长部门。频繁变阵导致执行层严重内耗——某前淘天员工透露,其所在团队曾在半年内更换三次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最终选择躺平等待下一轮调整”。
这种动荡直接反映在市场份额上: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淘系APP用户时长占比降至28.7%,而拼多多、抖音电商分别达到24.3%和19.8%。曾被视为“护城河”的88VIP会员体系,也面临京东京造、美团神会员的跨界冲击。
与淘天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凡治下的阿里国际业务。2024财年,速卖通Choice频道GMV同比增长185%,Lazada在东南亚市场份额反超Shopee。更关键的是,蒋凡团队在海外验证了“非低价增长”的可能性:通过AI选品系统将高客单家居品类转化率提升40%,证明“价格战并非电商唯一解”。
这种反差让阿里董事会意识到:需要一位既懂技术、又有跨境视野的领导者,来打破淘天的路径依赖。
蒋凡的三重手术
首先在战略层,重新定义“客户”与“用户”。蒋凡回归后的首次内部讲话直指核心矛盾:“商家是客户,消费者是用户。过去三年,我们为讨好用户伤害了客户,现在必须重建平衡。”这一理念迅速转化为具体政策:一是取消“仅退款”,改为“阶梯式售后”,依据用户信用分级处理纠纷;二推广费返还机制,针对异常流量(如羊毛党订单)自动返还商家推广成本;三推出品牌成长计划”,对原创设计、专利商品给予搜索加权,最高可提升200%曝光。
某国产护肤品牌CEO算了一笔账:2025年Q1其退货率下降至22%,推广ROI回升至1:3.5,“相当于每年节省800万营销预算”。
其次在战术层,技术驱动的精耕细作。蒋凡将淘天的技术升级分为“三步走”:
一是打造智能供应链,通过AI预测模型,将爆款商品备货准确率从68%提升至92%;二是推出动态定价系统,依据成本、供需、竞品价格实时调价,避免恶性比价;三推出真实体验分”体系,引入区块链技术防止刷单,质检报告接入国家标准化平台。
这些技术投入已初见成效:2025年Q2,淘天服饰品类新品存活周期从23天延长至41天,商家新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7%。
第三在生态层,开放与管控的平衡术。为打破流量垄断,蒋凡做出两大激进决策:
一方面,对站外投放补贴,商家在抖音、小红书每投入1元广告费,淘天追加0.8元补贴;另一方面打通跨平台物流,接入拼多多极兔、抖音音尊达等第三方物流,降低商家履约成本。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引发内部争议。但数据显示,2025年3月,淘天站外引流商品转化率达15.7%,较自营流量高出4.2个百分点,证明开放生态的可行性。
暗战:新旧势力的价值对决
当淘天转向品质升级时,拼多多正加码“百亿生态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00亿扶持白牌工厂。两家平台的战略分化,实则是两种商业哲学的对抗:一方面是拼多多逻辑,即通过极致压缩供应链(如C2M模式),将价格打到成本线;另一方面,是淘天逻辑,即通过技术赋能,让优质商家获得超额溢价空间。
这场对决的关键在于谁能定义“性价比”。蒋凡在内部会议上指出:“我们要让消费者明白,花500元买一件穿三年的外套,比花100元买一件穿一季的更划算。”
抖音电商2025年GMV目标剑指4万亿,其杀手锏是“内容即消费”的场景融合。对此,淘天的反击策略是:一是直播2.0升级,推出“AI虚拟主播”,可24小时不间断讲解商品;二是短视频带货改革,将商品链接嵌入视频时间轴,点击率提升70%;三是内容佣金制度,商家支付给达人的佣金,淘天补贴30%。
这些举措正在扭转战局:2025年4月,淘天直播GMV同比增长45%,首次超过抖音增速(38%)。
京东依托自营物流推出“超省月”活动,试图以服务体验抢夺高净值用户。淘天的应对极具针对性:一是“晚到必赔”升级,物流延误每日补偿商品金额的1%,上限30%;二打通会员体系,88VIP可兑换饿了么会员、高德打车券,构建生活服务生态;三是对奢侈品提供鉴真服务,联合中检集团推出“一物一码”溯源系统。
这套组合拳效果显著:2025年Q1,淘天客单价800元以上订单量同比增长29%,增速首次超过京东。
变量:AI重构电商底层逻辑
首先是生产力革命,从“人找货”到“AI造货”。蒋凡力推的AI设计系统“鲁班2.0”,正在改变商品开发模式:一方面对爆款进行预测。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热点,提前30天生成设计草图;另一方面进行柔性生产。将打样周期从7天压缩至8小时,最小起订量降至50件;此外,还可以进行动态定价。依据原材料期货价格波动,实时调整商品售价。
比如有服装供应链负责人透露,接入鲁班2.0后,其爆款命中率从17%提升至63%,库存周转速度加快2.4倍。
其次是生产关系重构,实现平台角色的根本转变。淘天不再满足于“流量地主”角色,而是通过三大举措重塑价值链:一是利润分成改革,对使用AI工具的商家,平台佣金减免30%;二是数据资产确权,商家可自主选择将经营数据用于AI训练,并获得分成;三是跨境赋能计划,国内商家可通过淘天AI系统自动生成多语言详情页,一键上架速卖通。
这种“技术普惠”策略正在形成飞轮效应:2025年3月,淘天AI工具日均调用量突破2亿次,中小商家使用率从12%飙升至58%。
三是体验升维,实现元宇宙电商试验。在蒋凡推动下,淘天秘密推进“元宇宙卖场”项目:包括虚拟试衣间,即通过3D体感扫描,试衣匹配准确率达93%;数字孪生仓库,消费者可实时查看商品仓储动态,甚至参与质检流程;NFT权益卡,购买特定商品赠送数字藏品,可兑换线下权益。
尽管该项目尚未公开,但内部测试显示,参与用户的客单价是普通用户的4.2倍,停留时长超28分钟。
争议:理想主义者的现实困境
“扶持优质商家”战略客观上导致资源向头部集中:2025年Q1,淘天KA(重点)商家数量占比仅3.7%,却拿走62%的流量资源。某白牌商家抱怨:“我们像在参加饥饿游戏,只有杀死同类才能获得平台输血。”
AI定价系统引发监管关注。4月12日,某型号手机在淘天与京东价差达600元,被质疑“算法合谋”。尽管淘天解释为“动态市场调节”,但仍引发发改委反垄断调查。
蒋凡推行的“极客文化”遭遇阻力。据内部人士透露,其要求所有P8以上管理者必须通过Python编程考核,导致部分资深员工离职。反对者认为:“电商的核心是商业洞察,不是写代码。”
伟大企业的第二曲线
蒋凡的淘天改革,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行业级命题:当人口红利消退、流量成本高企,电商如何找到新的价值锚点? 从取消“仅退款”到AI全链改造,从开放生态到元宇宙试验,这些举措或许过于激进,却勾勒出一个突破性方向——电商不再只是交易场,而是成为整合制造、服务、技术的价值创造网络。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95年亚马逊成立时,贝索斯坚持长期投入物流与云计算,忍受七年亏损终成巨头。今天的淘天,或许正站在同样的转折点。蒋凡需要的不仅是战略定力,更要有“与周期对抗”的勇气——毕竟,真正的伟大从不在顺境中诞生,而是在废墟上重建次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