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南宋:跨越千年,汉民族最后的气节永存于南海的火山岛上!

知识碎片盒 2023-12-29 17:48:30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的一首《望海潮》写尽了钱塘的盛世景象,赞美了宋朝的富庶繁华。

在古代中国,宋朝可谓是最富庶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为北宋和南宋,共历18位皇帝,持续319年。

浮华背后,尽是沧桑

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尊重文人,重视教育和文化;经济繁荣,科技发展迅速;除了军事上进取不足,其他方面几乎都是当时全球地表最强的存在。但也正是由于宋朝的重文轻武使得虽富不强,外族的挑战使宋朝相继失地,最终由于蒙古的入侵,南宋王朝于1279年灭亡,一个伟大的朝代黯然落幕。

回望历史,很多人因为南宋有昏庸无能的君王和腐败奢靡的封建官僚而彻底否定这个伟大的时代。不可置否,南宋确实有短视的统治者,可却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英雄最多的一个朝代,岳飞、文天祥、张世杰,也有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众多爱国诗词人。

正是这些忠臣志士、民族英雄,在河山沉沦之际,携大义挺身而出,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他们的民族气节可贯穿天地,并如同滚烫的热血,将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身逢乱世,方显英雄

在乱世南宋,有一个人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唯一一个抱着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他就是——陆秀夫!

下面,让我们一起跨越千年,把时光拉回到积贫积弱、支零破碎的南宋末年,一起找寻爱国丞相陆秀夫跌宕起伏的壮烈人生。

一、初露锋芒。陆秀夫(1236年-1279年),字君实, 楚州盐城县人,宋左丞相,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在陆秀夫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家迁徙到镇江。后来就跟随本乡的两位孟先生读书学习,学习的学生经常有百余人,但孟先生唯独指着陆秀夫说:“这小家伙不一般哪。”宝祐四年,陆秀夫考上了进士。 抗元名将李庭芝在镇守淮南的时候,在听说了陆秀夫后,就将他招到自己的幕府中。陆秀夫才思清丽、性格沉静,在当时的文人中很少有比他好的。李庭芝非常器重陆秀夫,即使自己调任官职也带着他,陆秀夫跟了李庭芝后,经过三次进升到主管机宜文字。

二、临危受命。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指挥元军水陆并进,大举灭宋。元军一路攻入江、浙腹地,逼近南宋的都城临安,南宋朝廷立即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在这关键时刻,李庭芝把陆秀夫推荐到中央朝廷,以期发挥更大作用。陆秀夫先后任司农寺丞,宗正少卿兼起居舍人,直至礼部侍郎。1276年正月,陆秀夫以礼部侍郎身份赴平江与元人谈判。他始终坚持“只议和,不投降”的原则立场,与元军统帅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但无功而返。1276年1月18日,元军兵临临安,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宋恭帝赵显向元军投降。

三、勇敢勤王。当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宋度宗被捕后,陆秀夫没有失去爱国信念,他与苏刘义追随二王到温州,并派人召回了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大家共同拥立益王于福州重新立国,改元景炎。同时,晋封他的弟弟赵昺为卫王,他的母亲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

四、遭人弹劾。由于陆秀夫长期在军队里,熟知军务,所以被新朝廷晋升为端明殿学士、签发枢密院事。每当有要事,宰相陈宜中都征求陆秀夫的意见然后办理,而陆秀夫也全心全意为他参谋,言无不尽。但不久,陆秀夫与陈宜中产生分歧,陈宜中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将他免职。最后在江万载的干预下,陈宜中召回陆秀夫,以维持南宋小朝廷的正常日常运作。

五、无力回天。公元1279年,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宋朝军队被迫与蒙古军队在崖山展开最后决战,崖山海战战败标志着赵宋王朝彻底覆亡。

丞相陆秀夫跪泣道:“大厦将倾,无力回天。臣要投海殉国,陛下可愿同往,以全名节呼?”年仅8岁的小皇帝用稚嫩的声音,坚定地回答到:“十万军民共赴国难,国家将亡,朕虽小,亦不愿苟活于世!”陆秀夫听后,已经哭得泪眼模糊。他背起小皇帝,手捧传国玉玺,喃喃低语道:“上苍给了大宋一位英主,可惜为时已晚啊,好不甘心……”言罢,投海自尽,君臣二人的身影不久便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大宋军士和百姓看到小皇帝和丞相自杀殉国的悲怆一幕,无不心如死灰。军士青壮之人大多奋不顾身与元兵死战到最后一刻,百姓中妇孺老小尽皆跟随小皇帝投海殉国。

自此,崖山之后已无中华!

南海小岛,神髓永存

在南宋小朝廷流亡的过程中,有一座火山岛不得不提起,它就是位于今天广东省湛江市的硇洲岛。湛江硇洲岛是南宋末代王朝两个“真龙天子”避元军追赶的逃难地,一个驾崩,葬于硇洲;一个登基,建都硇洲。

硇洲岛,古称硭,是一个大约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也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

岛上古迹众多,有宋皇城遗址、祥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赤马村等。硇州岛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其南国风光饮誉中外。

同时,硇洲岛是南海大陆架的一个肥沃渔场,盛产名闻世界的硇洲鲍鱼、龙虾等名贵水产。

硇洲鲍鱼

硇洲小龙虾

据《宋史·二王纪》记载:“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四月,罡殂硇洲,众立卫王昺为主,升硇洲为翔龙县。”年仅11岁的宋端宗和其弟卫王赵昺,为躲避元兵追杀,1277年3月从东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岛。宋端宗年幼体弱,疲于奔命,一路担惊受怕,4月在岛上病亡。丧事料理完毕,陆秀夫等众臣拥8岁的赵昺为帝,史称“宋帝昺”。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升硭洲为翔龙县,并计划安顿下来以图复国。

硇洲遍地是石头,少帝昺便命士卒采石,筑石墙,建行宫,并利用石头作掩护抵抗元军。古泛指游牧民族为匈奴,众臣以石头可抵御蒙古元军之意,授意少帝昺下旨:“以石击匈赐为硇”,把硭洲岛改为硇洲岛。这让原来默默无闻的火山岛,见证了南宋王朝的覆灭,在中国历史记下宋元两朝交替最后一笔。

最后,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人受命于危难之际,鞠躬尽瘁,颠沛流离,试图通过力挽狂澜,维护南宋江山。然而,已经无可救药的南宋王朝又岂是部分人的力量能挽救得了?他们最终以自己的忠节之举报效了国家。他们的努力虽未能避免宋朝的灭亡,但其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虽败犹荣!他们把中华民族的骨气与气节表现的淋漓尽致。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