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这辈子,活得够传奇,也够憋屈。年轻时顶着“少帅”的名头,风光无限,谁不夸一句东北小伙子有出息?可到头来,他自己却说,这虚名害了他一辈子。西安事变那档子事,他说是被逼无奈,实在咽不下蒋介石那套“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至于蒋介石,他评价得挺狠:“有大略,无雄才。”这话啥意思?就是说老蒋有点战略眼光,但真干起来,魄力不够,优柔寡断。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生在辽宁海城,家里老有钱了。他爹张作霖,人称“东北王”,从土匪混成东北大佬,够狠也够能耐。张学良打小聪明,家里对他期望高得很。1906年,他跟着辽西名儒崔明耀读四书五经,学问底子打得挺扎实。1911年,他妈赵氏去世,他随继母卢氏搬到奉天(也就是现在的沈阳),继续念书。
1915年,他认识了周大文、胡若愚这帮热血青年,一块儿反对日本的“二十一条”,那时候他才十多岁,就有点爱国心了。1916年,他跟于凤至结婚,算正式成人。1917年,他进他爹的军队干活,开始混军界。1919年,他考进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学炮兵,成绩拔尖,第一名毕业。在那儿,他认识了郭松龄,一个比他大不少的战术教官,两人特投缘,郭松龄的军事脑子对他影响老大了。
毕业后,张学良在奉军里混得风生水起。1920年,他当上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管着奉天的治安,还得护着他爹。同年秋天,他带兵去吉林剿匪,打得挺漂亮,还偷偷给朝鲜独立党送武器,帮他们抗日。1921年,他跑日本看军事演习,人家那现代化训练让他眼界大开,回来就跟郭松龄搞改革,把东北军整得战斗力嗷嗷强。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他带东路军打赢了霸县和山海关的仗,奉军里就他没掉链子。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他跟郭松龄搭档,又收拾了直系军阀,奉军地位更稳。可1925年,郭松龄跟他爹张作霖闹翻,在滦州反了。张学良亲自去劝,跑秦皇岛跟老大哥聊,可郭松龄不听,最后叛军被干掉,郭松龄两口子也被毙了。张学良心里难受了好久,觉得自己没保住这个朋友。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张学良接了东北军的班。同年12月,他顶着日本的压力,搞了“东北易帜”,投了南京国民政府,把北洋那摊子事收拾干净,国家算统一了。这下他名声更大,全国都喊他“少帅”,才20多岁就成大人物了。1930年,他当上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地位老高了。
可好景不长,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了。日本关东军突袭东北,他听蒋介石的,下了不抵抗命令,东北军撤了,三省丢得快得很。全国骂他“不抵抗将军”,他背了这黑锅。1933年,热河也丢了,舆论压得他喘不过气,他辞职离开东北。
1934年,他被蒋介石派去豫鄂皖三省“剿总”当副司令,次年又去武昌行营和西北“剿总”,对付红军。可东北军老打不过,士气低得不行。他慢慢看明白了,蒋介石那“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不靠谱,红军长征后还那么能打,民间支持也多。1936年4月,他在延安跟周恩来见面,聊了停内战一块儿抗日的想法,这就给西安事变埋了线。
张学良晚年老说,自己被“少帅”这虚名坑惨了。年轻时名气大,走到哪儿都有人捧,可这名头也像个大包袱,压得他喘不过气。1931年“九一八”那会儿,他判断日本人不敢真打大仗,跟手下说:“日本人闹腾,咱们别搭理,躲远点,别给他们借口。”他想着退一步能换时间,可没算到日本胃口那么大。东北丢了,他被骂得狗血淋头,成了“不抵抗将军”。
后来他反思,说自己没看透日本人的心思,作为统帅,这得认错。他还觉得自己太信蒋介石了,以为老蒋会站出来扛日本,可蒋介石压根儿没那打算,一心想着“先安内”。这信任让他摔了个大跟头。
西安事变是他这辈子最出名的事。1936年12月12日,他跟杨虎城一块儿干了,把蒋介石扣了。为啥干这事?他说是被逼的。之前他劝蒋介石好几次,说联共抗日才是正道,可蒋不听。12月4日,蒋飞到西安,还威胁要把东北军调福建,西北军调安徽,让中央军接管西北。这摆明了不给活路,张学良憋不住了,跟杨虎城合计着动手。
12月11日晚,他在西安请南京那帮人吃饭,表面乐呵呵,背地里安排好了。12月12日凌晨3点,东北军围了华清池,把蒋介石逮住了。同一时间,第十七路军控制了西安城,抓了陈诚、卫立煌这帮大员,还占了机场和火车站。早上8点,事成了,张学良跟杨虎城发了通电,提了八个要求,停内战、改组政府啥的。12月13日,他请中共的人来西安,周恩来带着团队到了。经过好几天谈判,12月24日,蒋介石松口,同意停内战抗日本。25日,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可没想到,这趟送人把自己搭进去了。
他咋看蒋介石?他一句话挺狠:“有大略,无雄才。”啥意思呢?他觉得蒋介石有点长远打算,可真到干大事的时候,缺那股狠劲儿。他拿蒋跟他爹张作霖比,说他爹有雄才没大略,蒋正好反过来。比如抗战初期,蒋老想着跟日本妥协,靠外交拖时间,错过了不少机会。他还嫌蒋太信特务,像CC派和戴笠这些人,把国家搞乱了,说“天下就败在特务手上,蒋先生就爱听这帮人的”。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本来想干掉他,多亏宋美龄拦着,说张学良是为抗日,不是为钱为地盘,才保住他一条命。可蒋这人小心眼,容不下张学良这么挑战他,最后还是把他软禁了。张学良觉得,蒋要是有大胸怀,领导国家兴许能更好,可惜没看到蒋真有那魄力。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日子不好过了。1936年12月25日,他送蒋介石回南京,刚到就被扣了。12月31日,判了他10年徒刑,剥夺公权5年,可没几天,1937年1月4日就特赦了,改成“严加管束”。从这开始,他被软禁了半个多世纪,先在浙江奉化溪口,后来安徽黄山、湖南郴州、贵州修文阳明洞,辗转不少地方。
软禁时,他日子过得紧巴巴,但没闲着,老看书、想事儿。他研究历史、哲学,觉得自己当年太轻信,太冲动,才搞出那么多遗憾。他说:“世间最有权威的人,是学术最牛的人。”1940年,他老婆于凤至得了病去了美国,赵一荻(赵四小姐)过来陪他,给了他不少安慰。
1941年5月,他阑尾炎发作,差点死了,后来送到贵阳中央医院治好。术后他想留在贵阳,搬到了黔灵山麒麟洞。同年,他还参加了花溪诗会,写了首诗:“犯上已是祸当头,作乱原非愿所求。”这话里透着他对西安事变的复杂心情。1946年,他被押到台湾,软禁在台北北投,条件好点,但还是离不开监视。
软禁那几十年,他老想着国家。抗战时他好几次申请出力,都没批。1949年,李宗仁想放他,蒋介石不干。1975年,蒋介石死了,他去葬礼写了挽联,感情挺复杂。1988年蒋经国死了,他的限制才松了点。1990年6月1日,他90岁那年正式自由,54年的软禁总算熬到头。
自由后,他去了美国夏威夷,日子安静下来。偶尔接受采访,聊聊历史和人生。他想回东北看看,可因为政治原因没成。1993年,他当上东北大学名誉校长,算跟老家有点联系。2001年10月14日,他在夏威夷檀香山去世,活了100岁。他走了,一个时代也算翻篇了,大家记着他是个爱国的人。
张学良这辈子,年轻时风光,后半辈子坎坷。他为国家操过心,担过责,错也错过,挺不容易的。说他被虚名误了一生,也不全对,毕竟那名头是他自己闯出来的,可惜没用在更对的地方。西安事变他是被逼的,这没错,蒋介石那政策确实把人逼急了。至于蒋介石“有大略无雄才”,这话听着刺耳,但想想也挺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