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2年的某一天,毛主席的办公桌上,静静地躺着一封来自一位六十多岁老人的求助信件。
毛主席翻到最后,一眼就看到了那串熟悉的文字:气得头发都竖了起来,靠在栏杆边,大雨也停歇了……
这个人竟然是岳飞的后裔,但因为生活实在艰难,没办法只能给主席写信,希望能得到一些关照。主席看到信后,简短地回复了五个字。
那么,毛主席到底回了些啥?为啥岳飞的后代日子过得那么紧巴呢?
【“孔乙己”】
岳昌烈,1890年在浙江桐乡出生,他是岳飞的第二十七代后人。在清朝末年,他是个秀才,特别有才华,肚子里装满了学问。
大家常说“文人骨子里都带着傲气”,岳昌烈正是这样的人,他脾气有点怪,做事一板一眼。在民国那会儿,他在嘉兴秀洲一中当过老师。
但因为他实在受不了校长那些歪门邪道,不肯跟着一起干坏事,结果就被学校给炒了鱿鱼。从那以后,岳昌烈就再也没能找到工作,可能这跟他的倔脾气有很大关系,他这人太死板,不懂得拐弯抹角。
据说,他老爱穿着那件旧得不行的长衣服和破布鞋,常跑茶馆里点一壶茶,然后一待就是一整天。旁人都嘀咕,这家伙是不是读书读过头了,行为举止有点像那个“孔乙己”,但奇怪的是,他却没有孔乙己那种让人摸不清的自信劲儿。
可能因为是脾性的问题,岳昌烈一辈子都没成家,六十岁了还是孤家寡人一个。到他手里,岳家的家业基本上就没了。
他住在一栋老旧的小破屋里,这房子也就勉强能挡挡风雨。周围的邻居都不清楚他的底细,只觉得他这人“挺奇怪”,都躲得远远的。
岳昌烈就这么一天天过着,他并不觉得日子有多难熬,只要有书看,心里头就美滋滋的。可老天爷不帮忙,他竟然生病了。
岳昌烈实在是力不从心,没辙了只能给中央写信求救。1951年的时候,他就先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求助。
不过,新中国成立那会儿,主席特别忙,就把那封信先放一边了。转眼到了1952年,毛主席去河南考察,路过岳飞的老家汤阴,就决定去那儿看看。
这时,岳昌烈再次提笔写了一封信,这回,主席总算是读到了。
拆开信封,里头装着的是岳昌烈亲手写的一首诗。别看他日子过得紧巴巴,但那股子文人气息,可是一点没少。
主席一看,心里头就觉得挺亲切。继续往下看,才发现这是岳飞后代写来的一封求助信。信的最后,还引用了岳飞的诗句:“满腔怒火冲头顶,扶着栏杆看雨停。抬头远望大声吼,心中豪情如烈火。三十年来功名轻如尘,八千里路风霜雨雪伴日月……”
毛主席望着眼前这一幕,心里不由得翻腾起各种想法……
【毛主席与岳飞的“渊源”】
毛主席一回想起自己头一回翻阅《精忠说岳传》那会儿,立马就被它深深迷住了,尤其是书里头的岳飞这个人物,简直让他入了迷。
后来,他搜罗了不少讲述岳飞故事的书籍,毛主席读起来那叫一个入迷,经常忘了吃饭睡觉,心里头对岳飞那份爱国情怀佩服得五体投地。
投身革命工作之后,毛主席常拿岳飞的故事来鼓舞周围的战友们:
岳飞是个大英雄,他一心保卫百姓,对抗外来侵略。这种为了大家拼命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只要咱们的士兵都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咱们中国人都能拧成一股绳,那敌人哪有机会打败我们呢?
1938年,毛主席在抗大给大伙儿讲话时,情绪高涨地说:
从古至今,英雄的身份背景从来不是重点。就像咱们的民族英雄岳飞,他开始也只是个普通士兵,但最后不也一样立下赫赫战功?
现在啊,咱们也不强求每个人都得从名牌大学毕业!成功向来都是给那些肯努力的人的,大伙儿尽管放手去展现自己的本事!”
而且,毛主席在策划战略和运用战术时,经常从中得到启发。岳飞曾说过:“先布好阵势再交战,这是兵法中常见的做法;但如何巧妙运用,就全看个人的心思了。”
所以,咱们主席在打仗这事儿上说了,别老一套一套的,得动动脑筋,自个儿分析分析,看着眼前的形势来拿主意,战术上得灵活点儿,别死板。
岳飞亲手带出来一支叫“岳家军”的队伍,这队伍规矩严得很,讲究的是“和老百姓处好关系,行军打仗绝不给百姓添乱”。
毛主席带领的革命队伍也采纳了这种精神,当作榜样和准则。到了1949年,解放军有上百万大军渡过长江,攻打并解放了上海。
士兵们为了不打扰老百姓,都选择在马路旁过夜。要是有的能借住在百姓家里,他们天一亮就赶紧起床,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妥当,还会把住处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才离开。
因此,毛主席的军事理念和革命路径,其实都受到了岳飞的不少启发。
【酌情救济】
毛主席读到岳飞后人的来信后,心里挺犯愁。他思索片刻,写下“看着办,给帮衬一下”,然后把这事儿交给了秘书去办理。
按照“给人鱼吃不如教人捕鱼”的理念,当地政府给岳昌烈找了个差事,让他当研究员,负责写历史资料。
一边呢,我们会给他些生活上的帮助,另一边,岳昌烈这家伙,书读得多,学问也大,咱们这么做也算是让他那些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岳昌烈能被成功救助,关键在于他那会儿坚守着“读书人”的本分,没被大环境带偏。他一直牢记岳家的老规矩,那就是“要忠心为国家出力”。
另外,由于岳飞是毛主席从小就特别敬仰的英雄,而岳昌烈身为岳飞的后代,现在碰到了这么大的困难,主席自然会伸出援手,帮他一把。
毛主席不仅关心岳飞后代的生活,对岳飞的墓碑也是格外重视。
【毛主席对“偶像”的关怀】
1953年那会儿,新中国要搞宪法了,毛主席就千里迢迢跑到杭州去忙这事儿。工作人员给安排好了,让毛主席住在西湖边上的刘庄那里。
毛主席为了放松心情,一有空就会去西湖边上逛逛。他常常站在湖边,望着远处,那就是岳飞的坟墓所在。
到了1954年快清明那会儿,宪法修改的工作有了个大概样子,讨论会也开得挺顺利。毛主席这才松了口气,拉上浙江省公安厅的头儿王芳,一块到西湖边走走。
主席问:“‘以身许国,还有什么事不敢做’,这话是谁讲的,你知道吗?”
岳飞,他的墓就在西湖旁边,已经屹立了近一千年,深受大家尊敬。
你晓得西湖周围,埋了多少位故人吗?
主席,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估摸着数量应该不少。
毛主席笑着讲:“以前啊,有那么个大官,逛西湖的时候不幸去世了,结果就被葬在了湖边。这样一来,不光占了西湖边上的地儿,还搞得周围挺吓人的。”
王芳问主席该怎么搞定这事儿,主席琢磨了一会儿,说:“除了那些有特色的坟,西湖边上的坟,咱都挪到郊区去吧,让他们也体验体验集体氛围。”
“岳飞坟该不该挪个地儿?”
主席郑重地说:“岳飞墓那可是西湖历史里头的重要一块,肯定不能跟西湖分开。”
毛主席的意思是,这儿墓地太多,显得有点本末倒置了。其实,主席不让动岳飞的坟,是有两个考量的。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啥都得从头开始,全国上下急需一股子精神劲儿拧成一股绳。岳飞那份热爱国家的情感,正好就成了咱们团结一心、使劲往一处使的关键。
另外,毛主席本人对岳飞那是相当钦佩。到现在,岳飞的坟墓还屹立不倒,人们依然会去那里表达敬意。
【结语:】
毛主席和岳飞,两位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他们心里都装着国家,骨头硬得很,碰到再大的难关也不低头认输。他们都是咱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荣耀,他们做过的事情,还有那份精神,会一直鼓舞着我们前行。
保卫国家的责任肯定会一辈辈传下去。咱们这些年轻人,得接住老祖宗的担子,看好咱中华大地。得时常想着岳飞、毛主席他们,学他们的勇气和拼劲儿。
咱们在追求个人成长和成就的时候,也得想着给国家和民族添砖加瓦,让它们更加繁荣昌盛。
咱们年轻人啊,得把价值观和信仰给摆正了,得讲正义、讲道义。碰到挑战和困难,咱得咬牙挺过去,不能怂。
我们要向岳飞看齐,学习他的忠心耿耿和无畏勇气,守护好咱的国土和家园,捍卫正义,追求公平。毛主席的智慧思想也得学,得走对路,为老百姓谋幸福,为社会进步拼一把。
这种信念得一直传下去,咱们要记住过去的事儿,珍惜现在的和平,一块儿为咱们共同的愿望使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