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老朱打天下,然后要一大堆金银和良田后,辞官回家会不会善终?

大博讲历史故事 2025-04-22 14:47:44

【前言】

中国历史上,从底层爬起来的平民皇帝挺少,但只要一冒出来,那都是响当当、流传千古的大人物。就像大伙儿都知道的汉高祖刘邦,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平民变皇帝的典型例子。

他们原本只是普通人,后来逆袭当上了皇帝。管理国家和百姓时,他们可不含糊,直接减少税收,大力推动农业发展,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这点没得挑。毕竟他们自己也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很能体会百姓的不易。

不过像刘邦、朱元璋这些人,还有很多从底层起来的皇帝,他们对老百姓确实没得挑,但到最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那些一起打拼天下的开国功臣、武将们下了手。就拿韩信来说,他被害的时候,就说了句:“兔子死了,猎狗就得被煮了吃。”这话道出了他心里的悲愤和冤枉。

“干掉那些有功的大臣”,这事儿在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成了那些从底层爬起来的皇帝们不得不走的一条路。为啥呢?因为这些皇帝心里明白,自己打拼天下的时候有多不容易,他们也清楚那些开国功臣们个个都是精明能干、手握大权的人。他们就怕自己好不容易拼下来的皇位,一不留神就被这些功臣给“控制”了,最后皇位换人坐,就像当年司马家把曹魏的江山给夺了一样!

因此,“留意功臣”成了平民出身皇帝的“必做之事”。为了稳稳当当地坐好皇位,皇帝们有时也会使出帝王手腕,找个站得住脚的理由,把那些看似“功劳太大”“后台硬”“势力大”的开国老臣给“降职”或是“赐死”,更不用说那些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惹祸上身的大臣了,他们的结局往往就是“被杀头”。

比如说朱元璋吧,他对大臣们可狠了,但对老百姓却挺温和。就拿蓝玉那案子来说,他赐死的大臣多得数不清,胡惟庸那案子更是吓人。胡惟庸全家都被杀了,还连坐了九族。几十年里,朱元璋总共杀了30000多人,宰相这个官位也因此没了。

不过胡惟庸这事儿,牵涉到他的一大堆亲戚老朋友,倒也帮了朱元璋一把,让他得以把宫里那些拉帮结派的人给清理掉,这样一来,朱家的统治就更加稳固了。

有这么一位大臣,手里攥着免死金牌,可他却选择闷声不响,拿着银子、良田就回老家养老去了,真是低调得不行。他甚至连官都不当了,直接辞职走人。这样一来,大家就好奇了,他最后能不能有个好结果呢?

【开国重臣的“免死金牌”成催命符】

“不死铁券”其实是朱元璋奖赏给那些帮他打下江山的功臣们的宝贝,但说白了,这“不死铁券”就是皇帝用来笼络人心的一套把戏,好让那些立下大功的大臣们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力,不会有别的念头。

因此,“免死金牌”到底能不能保命,全都看朱元璋怎么说了算。当胡惟庸那档子事儿闹出来后,朱元璋就借着这个机会,开始动手收拾那些“功劳太大,压过皇上风头”还有“目中无人,嚣张得很”的大臣们。甭管你是刚升上来的,还是跟着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子,只要跟“胡惟庸案”扯上关系,朱元璋那是一点不含糊,全给“咔嚓”掉了。

胡惟庸身为淮西集团的大官,手下和老朋友自然不少。这里面有很多人,在朱元璋还叫朱重八的时候,就跟着他一起打天下,对朱重八统一全国立下了大功,这些功劳可不能小看。

因此,不少人手里都握着朱元璋发的“保命符”,就像那个胡惟庸的同乡,淮西集团的头儿,韩国公李善长。他以前给朱重八出谋划策,那时候就已经声名显赫,现在更是了不起,所以朱元璋特意赏了他一块“保命符”。

李善长和胡惟庸是老乡,有人告发说他是胡惟庸的同伙。但老朱那时候还没想动李善长,只是简单提醒了他几句,就没再追究。可到后来,朱元璋还是没能摆脱“草根出身皇帝”的老毛病,开始对大臣们大开杀戒。他弄了个《奸党昭示录》,专门用来收拾那些手里有他亲赐“免死铁券”的大臣,而且用的理由全都是“谋反”。

【给朱家后人铺路,杀尽功臣】

朱元璋所做的这一切,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他最爱的儿子朱标能顺利当上皇帝。由于他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所以他急着要把那些可能威胁到朱标的人给除掉,只留下那些他最信任的大臣,确保朱标继位后能够稳稳当当地掌权。

结果,朱标身子骨弱,竟然早早就去世了!

这次,朱元璋本来只想留下最贴心的几个大臣,但到了正式立朱允炆为太子那会儿,他变得异常狠辣。只要是那些有权有势的近臣,他也不留情面,一律杀掉。对于那些心怀不满的,更是格杀勿论。总而言之,就是为了确保皇位安稳!

蓝玉事件就这么发生了,一下子就砍掉了15000颗人头,搞得朱允炆身边几乎没人可用。这样一来,朱允炆以后自然是斗不过他四叔朱棣了。

那时候被处决的那些人,个个都是手握大权,在皇宫里摸爬滚打好多年的老手,还有一些刚冒头的新权贵。他们行事都比较冲动,甚至可以说是目中无人。朱元璋拿他们开刀,说是“杀鸡儆猴”,也挺合理的。

但明朝那位向来被看作聪明绝顶的开国重臣刘伯温,他选择退休回老家,不再管朝廷的事儿,手里还握着块免死金牌呢。可就算这样,最后还是被朱元璋给处决了,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刘伯温之死】

“兔子一死,猎狗就得被炖”,刘伯温心里跟明镜似的,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大明建立后的第二年,他就懂得跟在皇帝身边就像跟老虎在一起,风险大得很。于是,他早早地就请求退休,回老家过起了种田的日子。

但朱元璋心里总是不踏实,他明明白白地意识到,刘伯温的本事可比自己大多了。这让他特别担心,刘伯温哪天要是拉起一支队伍,那自己可就得“家破人亡”了。

不过刘伯温回家后确实安静了下来,他为了家人的安全,连两个儿子都没让他们去当官,而是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在田里种地,当个普通的农民。可这种“安静”,却让朱元璋心里头直嘀咕,觉得不太对劲。

后来,那个地方的县令有空就换上便装,悄悄去看看刘伯温过得咋样,然后回去跟朱元璋说,刘伯温一直就是个本本分分的庄稼汉。

但朱元璋就是不相信,他觉得刘伯温那么精明,肯定藏着掖着什么,暗地里搞些反叛的小动作,只不过自己还没逮到证据。毕竟,刘伯温手里有他亲自给的“保命符”——免死金牌,只要不是谋反的大罪,谁也动不了他。

后来,刘伯温被人告发谋反,理由听起来相当离谱——他居然买了块据说“龙气环绕”的墓地给自己!

朱元璋琢磨着这回可算抓到了你的“把柄”,赶紧把快撑不住的刘伯温叫到了南京来见他。朱元璋心里其实也不是完全不顾及以前的老交情,但他就是太多疑了,生怕自己的皇位被别人给夺了。

朱元璋瞅瞅刘伯温,发现他两鬓都白了,身体也虚弱得不行,心里就明白刘伯温怕是快不行了。他瞧了瞧刘伯温那座坟,知道那就是随便找了个地方埋的。

朱元璋跟刘伯温聊了聊,心里觉得刘伯温这人靠谱。不过呢,他想让刘伯温在宫里多待几天,一来可以叙叙旧,二来也能让刘伯温帮忙瞧瞧病。这一留,刘伯温就在宫里待了整整俩月!

瞧见刘伯温气息奄奄,眼瞅着就要不行了,朱元璋挥了挥手,让他回了老家。没想到,刘伯温回去没多久,也就一个月左右,人就没了,终年六十五岁。

对朱元璋而言,他可能偶尔会回想起跟大臣们一起打江山的那些日子,心里会有点儿过意不去。但他从未为“清除功臣”这事儿后悔过。毕竟,皇家的事儿从来都不讲情面,皇上说要谁的命,谁就得认命,这就是规矩!

0 阅读:63
评论列表
  • 2025-04-30 07:41

    老朱,江山是给自己子孙打的,兄弟们想多了,送兄弟们及家人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