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要说:胡锡进欲“绑架”董明珠“道歉”,究竟安的什么心?》

在当下的舆论场中,董明珠一句“我不会用任何一个海归”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将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众多官媒发声、大小自媒体博主要求道歉,就连一贯以中立形象示人的胡锡进也公开发文逼董明珠道歉,这一事件背后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董明珠作为格力的掌舵人,她的这句言论必然是在一定的语境和自身企业管理思考下产生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招聘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企业有权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岗位需求和文化氛围来选择合适的人才。董明珠的言论或许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意在强调企业更看重本土培养起来的人才或者某些特定的能力素质,而不能简单地被解读为她对整个海归群体的否定。
然而,胡锡进在此事上的表现却耐人寻味。他言辞犀利地指出董明珠的言论涉及社会公共政策,违反劳动法,要求董明珠为了格力品牌形象、国家政策严肃性和海归群体声誉出面道歉。首先,将董明珠的公司招聘言论提升到违反劳动法的高度,这是否有过度解读之嫌?劳动法主要是规范企业与员工在雇佣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而董明珠的招聘倾向更多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选择,两者并不能简单等同。其次,说其言论涉及社会公共政策也缺乏充分依据。一个企业招聘什么样的人,主要是基于企业自身的考量,难以将其与公共政策直接挂钩。
从胡锡进的身份来看,他作为资深媒体人,本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引导舆论。但他在这个问题上,却似乎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董明珠进行指责。按照他“不招聘海归人员就是违背公共利益”的逻辑,那中国众多企业都不可能将每年千万数量级的高校毕业生全部吸纳,难道这些企业都违背公共利益了吗?这种逻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更像是一种为了批评而批评的牵强逻辑。

再看众多网民的反应,网民们的谴责不无道理。
一是胡锡进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带偏节奏之嫌。他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去抨击一位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家,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值得探究。董明珠带领格力成为中国电器行业的领军企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在国内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员工培养等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胡锡进在没有充分理解董明珠言论全貌的情况下就要求道歉,是否是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打击企业家呢?
二是众多网民声援董明珠是出于对她正能量的认可。董明珠在商业领域的成就以及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堪称楷模。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应动辄对企业家进行无端指责。将她类比为文革时期被打压的对象虽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公众对这种不合理指责的反感。我们不能像文革时期那样,仅仅因为一句话、一个观点就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
三是从当下国际形势来看,中美贸易战关税战不断升级,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和发展时期。在这个时候,胡锡进抓住董明珠的言论不放,是否有着配合西方给中国制造业“当头一棒”的嫌疑呢?他这样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家的看法,进而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形象?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四是在网民眼中,董明珠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而反观胡锡进,他究竟做过哪一桩利国利民的事呢?当特朗普给中国加关税时,胡锡进的反击似乎并不显著;李嘉诚欲对美出售港口时,他也未看到有多少实质性的抵制行动。相比之下,董明珠通过格力在国内外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求董明珠道歉的胡锡进,是否应该自己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呢?
胡锡进欲“绑架”董明珠“道歉”这一事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这种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对企业家进行不合理指责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希望胡锡进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在舆论引导中发挥更积极、正面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公众能够保持理性,在全面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