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肉圆粿
摘自清代铅山县城无名氏抄本:《冷雨斋笔记》
明太祖早岁为丐时,尝流经信州,至铅山,饥肠交辘,寒侵衣体,乃避于永平镇五里亭,适逢除夕,二乞儿于彼炊食,于破瓦罐中煮芋子,见复有乞人来,邀与同餐,而无多他物,乃置行乞所得之冷炙,细脍,荸荠,杂以薯粉,禾梗催烧,而火力甚旺,所得之糊,俱皆成团矣,三子无奈,切为丁块,就而食之,味竟甚佳。
逮至太祖为帝,一岁末,忽忆及年时故事,乃遣人寻二乞人,同溯年时之光景,令庖人炊一锅熟芋,荸荠,彘肉,剁糜,杂以薯粉,揉之以成团,搓得丸子,文火蒸之,兼以蒜,高汤并煮,芋之滑润与肉之腴美,二者得兼,铅邑人所谓肉圆粿是也。
清同治十二年铅山全图
朱元璋落魄时,曾流落在铅山永平。除夕之夜,饥寒交迫,朱元璋到一个永平镇五里亭避寒,正好有两个乞丐在亭子里煮一锅芋头。见到有人来了,两个乞丐邀请朱元璋一同过年,实在拿不出什么吃的,只好把讨来的五花肉、荸荠和番薯粉一块放到锅里煮,结果,因烧稻草火候过大,煮成了一团糊,无奈之中,只好将这团糊切成一块一块吃,想不到味道极好。
等到朱元璋坐了江山,回忆起当年在铅山的那顿年夜饭,于是便派人找到当年的两个乞丐,让御厨做一锅芋头,与两个乞丐重温当年情景。宫里的厨师把芋头、五花肉和荸荠剁烂,用番薯粉拌匀,做成芋头状上笼蒸熟,再配上辣椒、大蒜等下锅煮透,这样既有芋头的原味又有猪肉的腴美。这便成了铅山人爱吃的肉圆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