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逝世后,民众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对他的怀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他的生活细节和个人品质,出现了许多未经证实的传言。这些传闻涉及他的日常生活习惯、个人资产、性格特点以及身体状况,内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员包括卫士周福明、管家吴连登、警卫孟进鸿和王明富,以及保健医生王鹤滨等。这些人在毛泽东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他的安全、起居和健康管理。
吴连登等人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对这位领导人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不仅将毛泽东视为国家领袖,更把他当作家人一般看待。每当听到外界对毛泽东的误解和诽谤,这些工作人员都感到十分愤怒和难过。吴连登认为,社会上流传的各种不实言论,根源在于人们对毛泽东的真实生活缺乏了解。他指出,如果大家能够知晓毛泽东的日常生活状态,那些不实传言自然会消失。
环球人物杂志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访者们一致表达了他们的决心:“我们必须发声,作为知情人,我们有责任说出真相。”他们强调:“我们坚持讲述事实,只为对历史负责。”
日常生活中,他从不追求奢华,吃得很简单,常常是普通的饭菜。
一气之下搬进了泳池。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从西柏坡抵达北京后,毛泽东最初入住香山的双清别墅,随后于8月23日迁入中南海。在中南海期间,他长期居住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和游泳池附近。外界曾猜测这些地方是否隐藏着某种特殊意义。作为毛泽东的贴身警卫,周福明熟知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并向记者透露了实际情况。
自1949年8月23日起,主席就住进了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一直到1966年8月才离开。这段时间里,他的主要活动基本都在菊香书屋的北房紫云轩展开。主席之所以偏爱这个地方,一个重要原因是菊香书屋保留了北京内城仅剩的一片耕地,这让他感觉整个环境特别像他韶山的老家。
1966年初,毛泽东离京视察期间,中央办公厅对紫云轩进行了翻新。毛泽东返回后,看到园内建筑全部翻修,感到不满。随后,他搬到了旁边的游泳池更衣室居住,从此再未回到紫云轩。
在丰泽园,主席的日常生活安排得很规律。他主要把时间花在休息、用餐、阅读和处理公务文件上。这种生活模式既朴素又高效,充分体现了他专注工作的态度。
据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主席之所以能在晚年保持良好体能,主要得益于他年轻时坚持锻炼,特别是常年游泳的习惯。这一点让周福明感触颇深。
中央警卫局在中海西侧、紫光阁北面不远处建造了一个室外泳池。那时候,许多中央领导和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常去游泳,主席有空时也会去。
红烧肉并不是每餐必吃的菜。虽然它味道鲜美,但也不至于天天都离不开。很多人觉得红烧肉是餐桌上的主角,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种偶尔享用的美味。日常饮食中,我们更注重营养均衡,蔬菜、谷物、蛋白质等搭配更为重要。红烧肉虽然诱人,但吃多了容易腻,也不利于健康。所以,它更适合作为偶尔的“解馋”选择,而不是顿顿必备的菜品。
吴连登回忆,几年前韶山曾公布了一份菜单,记录着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品尝过的西式菜肴,包括牛排、罗宋汤和煎大虾等。随后,这份菜单被误解为“毛泽东在困难时期享用西餐,未能与民众同甘共苦”。
这一传闻引发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事实真相是,主席访问苏联归来后,出于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探索兴趣,并希望比较哪种饮食方式更为科学合理,我们只是在四菜一汤的配置中,不时将其中一道中式菜肴替换为西式餐点。
关于毛主席每餐必吃红烧肉的说法广为流传,甚至衍生出"毛氏红烧肉"这一菜名,许多餐馆也以此作为招牌。然而,据吴连登透露,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是对主席饮食习惯的误读。
主席的饮食安排比较规律,每月会安排他享用两三次红烧肉。日常饮食则以粗粮和蔬菜为主,几乎每天都少不了红薯和玉米。
我负责安排主席的日常饮食和食材采购。他从不挑剔饭菜,也不会主动提出想吃什么。有时候我们建议:“主席,再加点菜吧。”他总是回答:“这些已经很好了,很多人还在挨饿。中国不缺我毛泽东吃的,但如果我用了国家的钱,部长、省长、村长们也会跟着效仿。”
收入常常入不敷出,写作所得也不过区区百万。
吴连登回忆,担任毛泽东的管家期间,最头疼的事就是主席的工资总是不够花。“不少人觉得奇怪,堂堂国家主席怎么会缺钱?”
他曾经听说过一个传闻,称1961年毛主席的每月伙食费高达654.82元,相当于50名普通工人一个月的伙食开销。对此,他坚决反驳道:“这完全是谣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最初享受的是最高级别的工资待遇,每月可领取610元。然而到了1958年,国家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他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薪酬标准,从一级工资下调至三级,每月仅领取404.8元。这一工资标准一直维持到他去世,期间从未有过任何调整。
在这404.80元的支出中,每月固定的基本费用就占了200多元。具体包括:党费10元;房子和家具的租金84元;李敏和李讷的学费最初每人15元,后来因物价上涨涨到了30元;江青的姐姐也同住,每月生活费30元;再加上冬季取暖费30多元。这些开销构成了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
此外,主席还有一些主要支出:
在家庭开支中,饮食费用每月大约需要100元。即使是来自中南海供应科的蔬菜,也需要支付相应费用。周恩来有时会邀请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如黄炎培、章士钊等共进晚餐,所有费用都由他个人承担。他坚持认为,自己无论在哪里都支付账单,这样下属们就不敢不付账用餐。
主席的日常开支中,香烟和茶叶占了不小的比例。每月光是买烟就得花掉差不多100块,茶叶也要几十块。每次主席外出参加会议,我都得随身带着茶叶。要是忘了带,哪怕是在人民大会堂喝杯茶,临走时也得付2毛钱茶钱。
记者询问毛主席是否有额外的津贴或补助,吴连登直接回应:“不存在这种情况。”
一口气吃掉了350克燕窝。
各国领导人和国际友人常向主席赠送礼物。以金日成为例,他几乎每年都会向毛主席寄送大量水果,包括苹果、梨和无籽西瓜,其中最大的西瓜重达五六十斤。由于不便退回,毛主席便指示秘书列出名单,将这些水果分发给中央的各位领导人。
对于收到的各类贵重礼物,如珍珠、玛瑙、金银首饰和翡翠等,无论价值多么高昂,主席总是要求我将它们送至中南海礼品库进行登记和备案,从不私自留下。他常强调:“这些物品并非赠予我个人,而是赠予全体中国人民的。如果吴连登你处于我这个位置,同样会收到这些礼物。”
1964年左右,印度尼西亚发生了针对华侨的暴力事件,中国政府果断采取措施保护侨民安全。为感谢政府的帮助,华侨们特意向主席赠送了31.5公斤顶级燕窝。这种燕窝在当时每斤价格高达四五百元,如今更是稀有珍贵。然而,主席立即作出决定:“把这些燕窝全部送到人民大会堂,用于招待外宾。”
1975年,我注意到毛主席身体状况不佳,行动困难,伴有咳嗽、哮喘和心脏问题。于是,我向张耀祠建议,应该给主席补充营养,尤其是用燕窝炖汤,这样可能会有助于改善他的健康。
张耀祠联系了人民大会堂的党委书记,得知之前剩余的燕窝还有约350克。在获得汪东兴的许可后,我开具了收据,将这些燕窝带回中南海。每次炖汤时,我都悄悄地在主席的汤里加入少量,始终没有让他察觉。直到主席逝世,他都不曾知晓自己已经享用了那31.5公斤燕窝中的一小部分。
要是让主席发现这事,估计又得挨他训了……
来自:伟人之魂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