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每一辆新能源车都是移动的数据终端:电池充放电次数、电机运转效率、用户驾驶习惯偏好、甚至车内语音指令,都会被实时记录并上传至云端。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技术迭代的密码、用户行为的画像,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博弈筹码。
暗流涌动的参与者
车企、电池厂商、科技公司等都成了数据博弈的参与者。
车企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者与销售者,在数据大战中处于核心地位。比如,比亚迪选择自建电池溯源平台,从矿产开采到电池回收全链条掌控数据,防止第三方获取核心参数,其刀片电池通过专利壁垒封锁数据共享通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造车新势力,蔚来在用户协议中埋下伏笔,声称“车辆休眠时仍在上传数据”,这种激进的数据收割引发争议后被迫修改条款,却暴露出行业对数据的饥渴。
宁德时代在每块电池植入数据芯片,通过“电池护照”系统追踪全生命周期状态。当车企试图封锁使用数据时,宁德时代以“保障电池安全”为由,要求共享车辆运行信息,实则将触角伸向车企腹地。这种博弈在广汽与宁德时代的公开互怼中达到高潮:前者指责后者“数据黑箱”,后者则以延迟供货施压。
科技公司的入局让战局更复杂。华为鸿蒙车机系统的野心,远不止于车机互联。通过深度接入车辆传感器,华为不仅能获取用户驾驶习惯,还能积累道路环境数据,反哺其云计算和AI业务。百度Apollo则以自动驾驶云平台为入口,收集脱敏数据训练模型,却引发车企对“数据主权流失”的担忧。
数据争夺的三大核心战场
电池数据、用户驾驶行为数据、充电数据,构成了新能源车数据战争的三大主战场。
电池数据已突破单纯的技术参数范畴,演变为贯穿研发、金融、回收的全产业链价值载体。在研发端,支撑电池企业通过工况数据监测评估性能差异、明确研发方向。电池数据可以为企业提供电池健康参考、电池工况参考等,为保险产品的制定、贷款产品的设计等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在电池退役环节,通过分析历史数据,评估剩余价值以判断梯次利用可行性。
用户驾驶行为中,车企通过解构这些驾驶行为特征,不仅能持续优化动力系统、底盘调校等硬件性能,更将数据反哺能量管理系统的智能算法。出行场景偏好分析正在催生按需定制的移动服务生态,出行平台与车企基于通勤、旅游、商务等细分场景需求,联合打造定制化出行服务方案。
看似基础的充电时段、地点分布数据不仅指导车企布局高效充电网络,还帮助充电桩运营商通过动态定价提升设备利用率。此外,充电数据还能为电池厂商提供参考,用于分析电池在不同充电条件下的性能变化,改进电池的充电性能。
价值飙升同时安全风险相伴
当数据价值飙升,数据安全问题与伦理争议也接踵而至。大众集团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因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软件错误,导致奥迪、大众、西雅特和斯柯达等品牌的80万辆电动汽车数据在亚马逊云服务器上“挂了”好几个月。这些数据泄露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高度关注。
此外,数据使用与共享边界的模糊正不断触及伦理红线。某车企公布车内视频以证明车厂无责任,引发了车主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忧。车内视频和数据是车主个人高度机密的隐私信息,车厂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随意公开,这种行为无疑加剧了公众对数据伦理的担忧。
数据的标准化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能源数据长期面临碎片化问题,车企、电池厂商、充电运营商等各自为政,数据格式和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使得整个行业在数据整合与协同面临巨大挑战。以电池健康度(SOH)为例,其测算方法的不统一,不仅导致第三方检测机构与车企之间的数据难以互认,还引发了二手车残值评估的诸多争议。
不过,标准化绝非简单的技术统一,而是产业话语权的重构。要破解这一困局,既需要国家数据局牵头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例如统一SOH测算模型、强制开放关键数据字段,也需要技术手段的破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