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11户村民的签约到2000人的安居,一座68亿新地标如何书写城市与人共生共荣的答卷

一张签约表的重量2025年1月22日深夜,天心区大托铺街道的征拆指挥部灯火通明。随着最后一户村民在安置补偿合同上按下手印,511户、455栋房屋的征迁签约工作画上句号。66天,这个被当地干部称为“硬核速度”的数字,承载的不仅是长沙奥体中心项目的破土动工,更是一段关于家园重建、梦想启航的温情叙事。

“征拆刚启动时,村民们端着热茶却闭门不见。”大托铺街道征拆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谭军武回忆道。作为街道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项目,这片1323亩的土地上,既有世代耕作的农田,也有村民经营多年的小作坊,更牵扯着2000余人的安置问题。
1. 贺建国的“第一个手印”大托新村“三长”代表贺建国,是第一个签下协议的村民。在群众见面会上,他举着自家泛黄的全家福说道:“我祖辈在这里生活了70年,但奥体中心是子孙后代的大机遇。片区发展了,我们的日子才有奔头!”他的带头签约,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涟漪逐渐扩散。那些曾犹豫的村民,开始主动走进指挥部询问政策细节。
2. “三个一”工作法的温情面对复杂的利益纠葛,指挥部创新推出“每户一个方案、找准一个缺口、开展一次会诊”的“三个一”措施。为协调22家企业搬迁,他们跑遍工商、环保部门,量身定制腾退方案;为化解“七公司处集镇建房”的历史遗留问题,联合司法专班彻查30年前的档案,确保补偿公平透明。“政策不能冷冰冰,得带着温度落地。”长沙市资规局征拆处处长付煜感慨道。

这座总投资68亿元、占地近千亩的巨型场馆,远不止是一座体育场。从选址到设计,处处体现着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的战略野心。
1. 地理坐标中的“黄金三角”项目选址暮坪湘江特大桥北岸,距暮云片区仅6公里。这里恰好处在长株潭三市地理中心,1小时通勤圈覆盖2000万人口。未来,从场馆出发,15分钟可达长沙南高铁站,20分钟直达株洲、湘潭核心区——这正是《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中“轨道上的城市群”蓝图缩影。
2. 产业联动的“磁场效应”作为长株潭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配套工程,奥体中心将与周边的高端制造、文旅产业形成共振。往东30公里,是株洲“动力谷”的轨道交通创新基地;往南40公里,湘潭“智造谷”的机器人产业园正在崛起。赛事经济带来的酒店、餐饮、会展需求,更将激活区域消费链。

按照规划,2025年下半年主体工程动工,2028年底试运营。这座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场馆,将拥有6万座的主体育场、1.5万座的综合馆及水上运动中心,屋顶采用湘江水波纹曲面设计,夜间灯光可随赛事主题变换色彩。
1. 全运会背后的“湖南雄心”“我们要用奥体中心敲开申办2029年全运会的大门。”项目负责人透露,场馆设计预留了扩展接口,未来可升级为亚运会、世锦赛级别场地。这不仅关乎竞技荣耀,更是湖南向世界递出的新名片——2017年长沙首次跻身“GDP万亿俱乐部”,2025年长株潭都市圈经济总量已突破2.5万亿元,体育产业的赋能恰逢其时。
2. 安置小区的“未来图景”在征拆村民的新家——奥体新城安置区内,设计师特意保留了老村口的古樟树。“树下要建议事长廊,让老人们还能聚在一起喝茶下棋。”社区书记介绍,配套的九年制学校已引进长沙名校资源,商业综合体将优先招募原村民入驻创业。这种“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设计,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在轰轰烈烈的建设浪潮中,长沙奥体中心项目提供了一个珍贵样本:城市更新不是冰冷的土地置换,而是政府、企业与市民的共谋共赢。
1. 数据背后的“人本逻辑”
66天清零:日均签约7.7户,每户沟通超20次2000人安置:人均住房面积从45㎡提升至80㎡,社保参保率100%23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推选“自治代表”参与规划听证2. 都市圈的“温度答卷”当《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户口迁移跨市通办”“城铁公交化”时,奥体中心的实践给出了更深的注解:一体化不仅是基础设施的串联,更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共享发展红利。正如村民李大姐在新居阳台上种下的辣椒苗,“以前种地是为糊口,现在种的是念想”。

一座场馆,两种梦想从511份签约协议到68亿的投资,从2000人的安居梦到2000万人的体育梦,长沙奥体中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2028年的第一场赛事在这里打响,观众席的欢呼声中,定会有人想起那个签约的深夜,想起贺建国们按下红手印时的期待与信任。这或许就是城市与人最美好的共生——用今天的汗水,浇筑明天的荣光。
跟株洲有啥关系
恭喜拆迁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