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宋水钟到“悬浮星球”,一座城的科技基因在厦门同翔高新城的工地上,一座形如“三角梅”簇拥“悬浮星球”的建筑正悄然崛起。它是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厦门苏颂天文馆,预计2026年6月竣工,2027年正式投用。这座以北宋科学家苏颂命名的建筑,不仅承载着现代科技的雄心,更延续着千年前一位厦门先贤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这座“科技之眼”,聆听它背后的故事。

1. 苏颂是谁?一座城的文化根脉苏颂,北宋宰相、天文学家、药物学家,他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被誉为“世界最早的天文钟”,其精密机械结构至今令人惊叹。这位生于厦门同安的科学家,用智慧将时间与星辰的规律镌刻在历史长河中。千余年后,他的故乡以一座天文馆为媒介,让科学与人文再次交融。
2. “苏颂杯”与创新基因的延续2025年,“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吸引了全国顶尖科技项目,总奖金高达1550万元。这场赛事以苏颂为精神符号,将科技创新与历史传承结合,正如厦门市科技局所言:“苏颂文化能穿越千年,因其内核是永恒的探索精神。”
3. 从芦山堂到天文馆:文化地标的新生在苏颂故居芦山堂,游客不仅能触摸千年古厝的砖瓦,还能在同安科技馆的苏颂纪念馆中,通过全息投影与动态模型感受水运仪象台的精巧。这种“静态展示+动态体验”的模式,让历史“活”了起来。而即将落成的苏颂天文馆,则将这种传承推向更高维度——用沉浸式球幕重现宇宙奥秘。

1. “悬浮星球”的诞生:101.2吨钢结构的精密舞蹈天象球幕厅是天文馆的核心,直径30米的球形网壳由392根连接杆、172个节点精密构成,总重达101.2吨。建设中,工人们通过虚拟预拼装技术,先在数字世界“建造”三遍,再落地现实,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一位工人感慨:“每个焊接点都像在组装星辰。”
2. 莫比乌斯环:飘带结构的力学诗意环绕球体的飘带钢结构,用钢810吨,最大跨度64米,吊装精度需控制在9毫米内。设计灵感源自土星光环与莫比乌斯环的无限循环,寓意宇宙的永恒与未知。项目负责人项照鸿说:“它不仅是建筑,更是力与美的雕塑。”
3. 三角梅之韵:厦门市花的建筑诠释俯视天文馆,三座主展馆如三角梅花瓣环抱“悬浮星球”,外立面的波纹象征宇宙引力波形。这种将地域文化与天文意象结合的设计,在国内尚属首创。

1. 技术攻坚:从虚拟预拼装到600吨履带吊为应对高空吊装难题,团队使用迈达斯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将钢结构分解为11个节段,用600吨履带吊精准对接。一位工程师坦言:“每一块钢构件的定位,都像在指挥一场太空交响乐。”
2. 焊工老张的“星空焊缝”在焊接天象厅顶部时,焊工老张需要仰躺在32米高空作业。他说:“敲击焊缝时,我总觉得在给星星抛光。”这种朴素的浪漫,成为工地上的动人风景。
3. 市民期待:从孩童到银发族的“追星梦”市民郑女士常带孩子参观苏颂纪念馆,她期待天文馆开放后,“让孩子在球幕下触摸银河”。而退休教师陈伯则计划带着望远镜前来:“我想用苏颂的‘眼睛’,再看一次猎户座。”

1. 五大主题展区:从宇宙起源到深空远航天文馆规划“万象”“无垠”“生命”“家园”“远航”五大展区,涵盖宇宙演化、行星科学、太空观测等内容。球幕厅将采用LED技术与沉浸式投影,让观众“置身星云”。
2. 科学+文化:星空音乐会与天文剧除了科普展览,馆方计划推出星空音乐会、天文主题剧目,甚至结合闽南文化讲述本土星空传说。项目经理董凯琳透露:“我们希望这里成为科学与艺术的交汇点。”
3. 辐射全国:对标北京、上海的科普新地标作为华南首座专业天文馆,苏颂天文馆将与北京、上海场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填补区域空白。其年接待量预计超百万人次,成为厦门“国际科学之城”的核心引擎。

从水运仪象台的齿轮转动,到“悬浮星球”的钢构闪耀,厦门用一座天文馆串联起千年的科学求索。它不仅是建筑,更是一座城的科技宣言:在浩瀚宇宙面前,人类或许渺小,但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2027年,当球幕亮起的那一刻,苏颂的故乡将再次向星辰致敬——这一次,用的是未来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