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雅克是个挺有意思的英国学者,他的研究和观点老是能让人耳目一新。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的终结与新全球秩序的诞生》。
这本书里,他抛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未来世界可能会被中国重新定义,而这种变化的核心在于中国人的信仰——一种西方人很难理解,更别说复制的东西。
他甚至说,全世界其实可以简单分成中国和外国两部分,因为中国那种独特的文化和信念系统,是其他国家摸不着边儿的。他认为,中国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国家”。雅克研究中国几十年,从历史、文化到政治,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要聊雅克的观点,得先了解他这个人1945年雅克出生在英国考文垂,一个工业味儿挺浓的城市。他爸妈都是英国共产主义者,二战后当了老师,家里政治氛围挺浓。
这背景对他影响不小,让他从小就对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感兴趣。他在曼彻斯特大学学经济学,拿了个一等荣誉学位,后来又去剑桥读了个博士,研究工会主义和英国工人运动。
毕业后,他干过一阵子学术研究,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接手《马克思主义今日》这本杂志。那时候这杂志挺小众,他一上手就把它改得有声有色,连右翼都开始关注。
不过,他这种改革也惹了争议,有人觉得他偏离了正统马克思主义。但雅克不在乎,坚持搞自己的思想平台。
真正让他跟中国结缘的,是1993年的一次东亚旅行。他第一次到中国,觉得这个地方跟西方完全是两个世界。从那以后,他开始一头扎进中国研究。
后来他在香港住了几年,还在北京人民大学当过访问教授,花了十多年写出了《当中国统治世界》。

雅克的个人经历也挺坎坷。2000年他妻子在香港因医疗事故去世,他花了好几年打官司,推动香港的反种族歧视立法。
这段经历让他更关注社会正义,也间接影响了他对中国治理模式的思考。他觉得,中国那种集体优先的思维,跟西方个人主义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简单说,雅克是个既有学术底子,又有实战经验的家伙。他的观点不是坐在书斋里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对中国长期观察和研究的成果。所以,他说全世界只有中国和外国之分,咱们得认真听听他到底啥意思。

雅克老是提到“中国人的信仰”,但他说的不是宗教那种东西,而是中国人对生活、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深层态度。他觉得,这种信仰是西方人理解不了的,更别说学了。那这信仰具体是啥呢?
雅克有个核心观点:中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国家。啥意思呢?一般国家,比如英国、美国,都是近代才形成的,靠民族主义把大家拧成一股绳。但中国不一样,它的历史几千年没断过,文化、语言、治理方式早就融进骨子里了。
他举了个例子:中国不像西方那样靠宪法或者民族认同来定义自己,而是靠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你看中国历史,从秦朝统一到今天,虽然朝代更替,但那套中央集权、重视秩序的思路一直没变。
这种“文明国家”的身份,让中国在国际上不按西方的剧本走。比如,西方老爱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却死守主权和不干涉原则,这就跟它历史上当“天下中心”的心态有关。

雅克说,中国人的信仰里,最重要的一条是集体大于个人。这跟西方正好反过来。西方人讲究个人自由、个人权利,觉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在中国,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比个人欲望重要得多。
他拿儒家思想来解释这事儿。儒家讲“孝”“忠”“仁”,核心就是你得先顾家、再顾国,最后才是自己。这种观念几千年下来,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本能。
你看疫情的时候,中国人能迅速拧成一股绳,全国上下配合封城、隔离,这在西方国家几乎不可能。为啥?因为西方人一听限制自由就炸毛了,而中国人觉得,为了大家好,忍一忍没啥。
雅克觉得,这种集体主义不是强迫出来的,而是文化里自带的。中国人对国家有种天然信任,觉得政府是为集体服务的。这种信任在西方挺少见,因为那儿老怀疑政府,觉得权力得靠制衡。

还有一点,中国人的信仰特别务实。雅克发现,中国人不太信那种高高在上的宗教或者抽象理念,而是看啥能解决问题。比如,佛教传到中国,没多久就跟儒家、道家混一块儿,变成了很接地气的东西。
历史上,中国皇帝也老用宗教来稳固统治,而不是让它凌驾于国家之上。这种实用主义还体现在治理上。中国人不太在乎意识形态的对错,更关心结果好不好。
你看改革开放,邓公那句“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雅克说,这跟西方很不一样,西方老爱争个你死我活,非得证明自己的制度最优。

最后,中国人的信仰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有历史感。雅克老说,中国人看问题不是盯着眼前,而是放眼几十年、几百年。
这跟咱们几千年的文明积累有关。比如,中国搞“一带一路”,规划动不动就是几十年的大工程,西方国家很少这么干,因为他们领导人任期短,盯着眼前选票的多。
这种长远眼光也让中国人特别能忍。雅克提到,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少次外敌入侵、内乱分裂,但每次都能爬起来。他觉得,这种韧性是信仰的一部分,是西方短视文化里找不到的。
总结一下,雅克眼中的“中国人的信仰”就是:集体优先、务实解决问题、带着浓浓的历史感。这套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几千年文明一点点磨出来的。西方人做不到,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压根儿没这文化土壤。

雅克这话听着挺刺耳,但他有他的道理。西方社会跟中国走的完全是两条路,信仰的差距不是努力就能抹平的。咱们来分析分析,为啥他说我们做不到。
首先,西方文化太强调个人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现在的自由主义,西方人脑子里全是“我”怎么怎么样。权利是我的,自由是我的,政府管太多就是侵犯我。这种思维在中国行不通,因为中国人觉得“我”得服从“我们”。
雅克拿美国举例子。美国人一听政府要干啥,第一反应是“凭啥管我?”所以疫情时,美国防疫乱成一团,有人甚至觉得戴口罩是侵犯自由。反过来,中国人觉得戴口罩是小事儿,能帮大家就行。这种观念差距是骨子里的,改不了。
第二,西方没中国的历史底子。雅克说,中国几千年文明连着没断,文化自信是天生的。西方国家呢?大多是近代才搭起来的,靠殖民、工业革命发家,历史短不说,还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种心态让西方很难理解中国的“文明国家”逻辑。

比如,中国人觉得自己是历史的一部分,国家的兴衰是自己的事儿。西方人更多把国家当工具,用得好就行,用不好就换。这种归属感的差距,让西方人很难有中国那种集体信念。
再一个,西方社会太碎片化了。雅克觉得,西方宗教、意识形态五花八门,大家信的都不一样。美国有新教徒、天主教徒,还有无神论者,欧洲也好不到哪去。
这种多元是优点,但也让大家很难拧成一股绳。中国呢,虽然也有佛教、道教,但这些都被融进国家体系里,没啥对抗性。
所以,西方人很难像中国人那样,对国家、对集体有统一的信任和依赖。雅克说,这不是谁好谁坏,而是文化路径不同,硬学是学不来的。

最后,西方社会太短视了。雅克老吐槽,西方的民主制度选个领导人就几年,政策全是短期见效的。
比如,中国能花几十年搞基建、扶贫,西方国家很少有这魄力。为啥?因为西方政客得赶紧出成绩,不然选不上。这跟中国那种历史感和长远眼光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总的来说,雅克觉得,西方做不到中国人的信仰,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历史、思维方式的鸿沟。不是说中国就完美,而是说这套东西太独特,西方没这条件。

雅克不光是说中国人的信仰独特,他还觉得这信仰会改变世界。他在书里预测,到2050年,中国会成全球最大经济体,影响力会辐射到每个角落。那时候,西方主导的秩序可能会被颠覆,咱们得看看这会带来啥。
雅克认为,西方几百年的霸权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上的。但中国崛起后,这套体系撑不住了。为啥?因为中国不吃西方那套普世价值,也不照搬西方模式。他觉得,未来全球规则可能会更多元,中国会推自己的玩法。
比如,西方老爱用IMF、世界银行管全球经济,但中国搞了个亚投行,直接跳过西方框架。雅克说,这只是开始,以后中国可能会在更多领域挑战西方。

说到中国崛起,就得聊中美关系。雅克觉得,这俩国家冲突的根子不光是经济、军事,更是信仰的碰撞。美国看中国崛起,总觉得是威胁,因为中国不按美国规则玩。美国老想把自己的民主、自由输出去,但中国压根不买账。
他分析,中美未来会很紧张,但中国这套文明国家的路子有自己的生命力。美国想遏制中国,可能没那么容易。因为中国不光是经济强,它的文化和信仰也在吸引全球南方的国家。

雅克还提到,中国崛起对发展中国家是好事。他觉得,西方老压着这些国家,让它们只能当跟班。但中国不一样,它给全球南方提供了新选择。你看“一带一路”,多少非洲、亚洲国家搭上了车。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文化自信的输出。
雅克预测,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他呼吁,国际社会得公平对待不同文明,别老觉得西方是唯一标准。中国的信仰和治理模式,能给世界带来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