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了《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2025工作要点》),如果把中国汽车产业比作一列高速列车,那这份工作要点,就是为它铺设的“标准化轨道”,仔细阅读《2025工作要点》,发现其中对自动驾驶行业提出了具体要求,更是为智驾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持,今天带大家一起聊聊《2025工作要点》中智驾相关内容。


《2025工作要点》截屏(部分),源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

与2024年相比,2025年对智驾要求有何变化?
与2024年版相比,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了从“宏观规划”向“精细落地”的关键跨越,通俗来讲,《2025工作要点》对于自动驾驶相关的要求更“接地气”。

《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截屏(部分),源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
2024年版要点主要集中在制(修)订自动驾驶通用技术要求、道路试验方法以及信息安全等标准的立项与起草,而2025年版则进一步将“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构建“可量化、可检验、可追溯”的安全基线,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制定义务性的基本安全指标(如感知冗余度、功能失效切换时延、软件回滚能力等),更要在标准文本中给出具体的测试方法与通过门槛,彻底打破过去“原则性”“指导性”条款较多、实施效果参差不齐的局面。
2024年版虽提出了自动驾驶仿真试验方法标准的研制,但未将其纳入必测范畴;而2025年版不仅加快了该标准的批准发布,还首次将自动泊车、自动紧急制动、仿真测试场景等纳入统一的考核体系,为仿真平台与实车测试之间搭建了可对照、可闭环的验证链条。这种“从设计指标到仿真验证再到实车检测”的全流程标准闭环,不仅为平台开发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研发–测试–合规路径,也大幅提升了自动驾驶功能在复杂交通、极端天气等多维场景中的安全可靠性。
此外,2025年版还首次将“汽车密码技术要求”“安全网关”“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纳入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体系,覆盖车端、路端与云端的全链路防护;相较于2024年多为概念性部署,2025年要点对标准实施机制、审计流程及漏洞响应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确保OTA升级、地图与模型下发等关键环节具备可追溯、可审计的安全屏障。总体来看,2025年版要点通过标准落地和实施闭环的设计,真正将自动驾驶从“试点示范”推向“规模化、安全化商业运营”的新阶段。

《2025工作要点》智驾内容分析
自动驾驶的核心竞争力,根本就在于“更安全”。而在此之前,不同企业各自为战、形形色色的内部评估标准,已经成为行业实现规模化、安全化落地的巨大桎梏。《2025工作要点》提出,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构建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基线。这意味着,标准的建设要做到“可量化、可检验、可追溯”,从感知硬件的多传感器冗余,到软件控制的失效模式响应策略,再到软硬件故障检测和安全切换机制,都要经过统一的、行业认可的指标评估。对于自动驾驶平台来说,这就像给每一辆车配备“国标级体检报告”,只有“体检”合格的系统,才能在市场上获得“通行证”。而平台厂商也要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将这些“量化指标”深度嵌入到开发流程,确保算法与硬件在多种复杂场景下都能保持可靠性。换句话说,安全已经不再是研发团队“凭经验”或“凭感觉”去打磨的附加值,而是要在最初的需求定义阶段,就明确数值化的安全阈值,并在后续版本迭代中持续验证和优化。

在自动驾驶领域,路测固然重要,但要想大规模、高效率地验证系统能力,仰仗无限制的道路试驾显然无法满足成本与时间的双重压力。《2025工作要点》在这一环节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自动驾驶设计运行条件、自动泊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等标准批准发布及实施。这项举措的潜台词是,自动驾驶仿真技术将成为自动驾驶行业必不可少的检验场。开发者可以在仿真平台上一键生成行人横穿、车辆急刹、隧道穿越、极端天气等上千种场景,并依据统一的评测指标打分,迅速定位算法短板。相较于传统的道路测试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有道路资源的使用限制,仿真测试则可以全天候、批量化地进行,这对于加速产品迭代和保证系统鲁棒性具有颠覆性意义。更关键的是,当仿真测试标准与实车测试标准同步实施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便可以实现“仿真验证→实车验证→合规评审”的闭环流程,大幅缩短产品从研发到落地的时间窗。
自动驾驶要做得更聪明,仅仅依赖车端的传感器与决策,还不够,还要与道路基础设施、交通信号灯、其他车辆形成协同。《2025工作要点》中特别提到要加快LTE-V2X直连通信、数字钥匙、列队跟驰、网联信息辅助等相关标准的制定,这无疑是对车路协同技术吹响了“冲锋号”。想象一下,当你的无人驾驶车辆在繁忙的城市道路上行驶,它可以预先从路侧单元获取红绿灯切换时序,从其他车队获取行驶状态,实现速度同步与路线优化;当它驶入商圈地下车库时,又可以通过数字钥匙技术,无感解锁、自动寻位、精准入库。这一切,都得益于车与路在标准层面的“无障碍对话”。对于自动驾驶平台而言,需要在车端和后台都对接这些统一的协议与消息格式,确保不同城市、不同运营商的交通基础设施都能顺畅地交互数据,才能为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这一定是需要标准的推动。

除了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神经中枢”同样离不开网络与数据安全的护航。《2025工作要点》强调,要推动信息安全工程等标准发布实施,加快推进汽车密码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完成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汽车安全漏洞分类分级标准审查,加快重要数据识别标准研制,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这就向业界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将不再是企业“可以选做”的功能,而是关乎整个自动驾驶商业化、合规化进程的底线保障,必须去重视。平台运营方需在车端部署符合国标的硬件安全模块(HSM),在车-云之间建立加密通信通道,并在后台构建统一的包括漏洞响应、补丁管理与权限审计等环节的安全运维体系。只有这样,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需要下载地图更新、AI模型或OTA升级时,才能在安全审计与可追溯的机制下完成,这既提升了系统的抗攻击能力,也让用户对自动驾驶平台的安全性能更加放心。

除了上面几个方面外,《2025工作要点》还将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标准与新能源汽车标准、车载芯片与电子系统标准、绿色低碳标准等其他领域紧密衔接。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标准的割裂,又为自动驾驶与整车制造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如随着全固态电池、动力电池在役检测、热管理系统等标准的陆续出台,自动驾驶车辆对能量管理和续航预测的精度将进一步提升,使得自动驾驶系统在长途、极端环境下依然表现稳定;而在车载芯片领域,安全芯片、功率驱动芯片、感知传感芯片等标准的完善,意味着自动驾驶平台可以更快速地选型并集成标准化组件,减少底层硬件与上层算法之间的“磨合成本”,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计算效率。
仔细分析《2025工作要点》不难发现,所提出的一系列标准化举措就是为自动驾驶行业加上了“智能化、安全化、规模化”3大保障。从安全角度来看,统一的安全基线让全行业的安全门槛更加透明、可衡量,也为监管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了明确依据;从效率角度来看,仿真测试和车路协同标准的推出,大幅降低了开发验证成本,提升了研发效率;从生态角度来看,网络与数据安全标准的落地,有助于构建开放可信的车联网生态,让更多创新应用如MaaS(出行即服务)、车端AI算力开放平台等能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快速孵化。
2025年,我们正处在自动驾驶技术从“概念验证”到“示范应用”再到“规模商用”的关键节点。无论是前一段时间网上一直宣传的“强监管”时代到来,还是《2025工作要点》所提出的一系列标准化要求加持,都让我们感受了自动驾驶产业的“爆发期”正在加速到来。对于车企而言,唯有积极拥抱标准,将国标要求内化于产品设计和迭代流程之中,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对于城市管理者和交通基础设施运营方而言,只有加快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才能更好地承接自动驾驶车辆的规模化应用;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随着标准红利的落地,无人驾驶出行将变得更加安全、便捷,也更具“信赖感”。
回首过去,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仰仗多项“先行者”投入的试点和示范项目,而面向未来,标准化工作要点就是我们共同的“游戏规则”。当安全与效率双轮驱动,车路协同与数据安全并重,国内与国际标准相互映射,自动驾驶产业必将在2025年迎来一轮新的井喷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