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在关税问题上,美方动作不断,尽显急切。特朗普及其经贸团队频繁释放与中国开展经贸谈判的信号,其急于推动谈判的迫切心理昭然若揭。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周二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中国有“责任”降低关税,还指出中国在贸易战中可能会失去大量工作岗位。随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美双方并没有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或谈判。

美方经济困境凸显谈判急切
美国商务部4月30日公布的数据犹如一记警钟,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过去两年,尽管GDP增速略高于2%,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无疑已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过去一个月,美国多项经济指标呈下跌态势:4月8日、16日、21日美国股市多次下挫,4月21日美元汇率更是跌至近三年低点。

面对经济压力与市场的剧烈动荡,4月9日,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来了个“急转弯”,宣布对大部分国家暂缓90天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此后,特朗普开始频繁暗示要与中国就关税协议展开讨论。然而,起初市场并不买账,直至4月21日美股跌至谷底、美元疲软之时,特朗普明确表示要“友好与中国谈”并“大幅降低”对华关税,美股才应声上涨,美元也随之走强。此后,特朗普及其团队更是频繁“硬蹭”中国,10天内至少11次宣称“在和中国联系”。

此外,贝森特援引外部统计数据大放厥词,称如果美国维持目前145%的关税水平,中国可能“很快”就会失去1000万个工作岗位。他还补充道,就算美国降低一部分关税,中国仍将失去500万个工作岗位。“所以请记住,我们(美国)是逆差国,”贝森特振振有词地说,“他们(中国)卖给我们的商品几乎是我们(美国)卖给他们(中国)的五倍。所以,取消这些关税的责任在他们(中国)身上。这对他们(中国)来说是不可持续的。”这种言论完全是罔顾事实的无端指责。

舆论压力与供应链困境
在舆论层面,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关税话题在境外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量超过2000万条。2月1日加征关税时,美国民众持怀疑和焦虑态度的占比约65%,到四月初,反对关税的声音比例飙升至80%左右。从美国国内供应链来看,美国家庭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极高。正如《纽约时报》报道,烤面包机、雨伞、闹钟等商品从中国进口的占比超过95%,一旦失去中国制造,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可能会面临诸多不便。

中方应把握主动权
当前,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的急切显而易见,面临着经济与舆论的双重压力。而所谓中国在贸易战中会失去大量工作岗位以及中国有“责任”降低关税等言论,不过是美方为了自身利益而编造的借口。在美方没有拿出实质性举动之前,中方没必要轻易开启谈判。

若美方希望接触,中方应借此机会深入观察,逼出其真实意图,从而更好地掌握谈和打的主动权,从容应对美方所谓的“战略不确定”,在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坚定维护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