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敲响警钟:食品安全单靠“卧底曝光”是不够的》

3月18日,华莱士被媒体曝光旗下部分门店存在篡改食材效期标签、使用过期食材、伪造全员健康证等乱象。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华莱士在致歉信中表示,将涉事门店永久关停,相关涉事员工予以开除,并对全国门店开展为期30天的卫生安全自检与突击抽查。然而,这并非华莱士首次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此前已多次出现类似事件。这不禁让人思考,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屡禁不止?仅靠“卧底曝光”是否足够?
一、卧底曝光的局限性
卧底曝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露食品安全问题,但这种监督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卧底曝光具有偶然性。媒体的暗访只能覆盖少数门店,无法全面反映整个品牌的食品安全状况。以华莱士为例,此次曝光的仅是河南郑州、安徽合肥的两家门店,而华莱士在全国拥有超过2万家门店,难以保证其他门店不存在类似问题。其次,卧底曝光的威慑力有限。尽管曝光后企业会采取措施整改,但这种整改往往是被动的,且难以保证长期有效。华莱士此前也曾多次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却屡教不改。

二、企业自身管理的缺失
华莱士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管理的严重缺失。一方面,华莱士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忽视了对门店的严格管理。其“门店众筹、员工合伙”的模式导致管理松散,督导更关注业绩而非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在食品安全考核制度、员工培训、监管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漏洞。此次事件后,华莱士才重新制定食品安全考核制度,强化监管体系,这反映出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忽视。
三、监管部门的监管不足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也暴露出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的不足。尽管华莱士多次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但监管部门的处罚力度似乎未能有效遏制企业的违规行为。例如,华莱士门店曾因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被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这种轻微的处罚难以对企业形成足够的威慑力。此外,监管部门的检查频率和覆盖范围也有待提高,不能仅依赖媒体曝光来发现问题。

四、消费者的监督意识薄弱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消费者的监督意识还相对薄弱。许多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积极维权。例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尽管有关华莱士的投诉高达7036起,但实际投诉人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消费者缺乏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维权意识,使得企业在违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更容易忽视食品安全管理。
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企业层面
企业应将食品安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底线,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华莱士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考核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管控产品安全及品质。同时,企业应加强内部监督,提高违规成本,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监管部门层面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力度,提高检查频率和覆盖范围,确保企业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对于违规企业,应依法给予严厉处罚,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与媒体、消费者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三)消费者层面
消费者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关注媒体曝光、查看企业公示等方式,了解食品安全信息,选择信誉良好的企业消费。

华莱士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食品安全关乎公众健康,仅靠“卧底曝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保障食品安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附记:看了《新京报》官方账号3月18日曝光的视频“卧底华莱士两家门店,频繁更改效期标签,使用过期食材”后,既佩服记者为民请命的敬业精神与刚直不阿替人民福负责的态度,同时又有新的“隐忧”,毕竟,依靠记者的力量还是有限的,况且,不是每一次“出击”都能“水到渠成”,假如问题没被曝光,消费者岂不继续当“冤大头”?曾经的印象里,华莱士本是口碑不错的快餐店,如今出了“幺蛾子”,还是有一点惋惜!愿吸取教训、加强监管、真正使消费者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