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否先进?谈谈我的观点

予锐谈趣事 2025-04-30 01:55:21

最近刷历史论坛,之前咱们讲过一期,有些网友说,清朝扩大了中国陆地的版图,因此总体来说,清朝对中国的民族进步,主要是起的进步作用。就这个问题,咱们讲过一期。我认为控制陆权没什么价值,因为海权时代已经到来了,等于说你在十五六岁,应该读中学的年龄,去读小学去了;你20多岁了,在应该去读大学的年龄,你去读中学去了;等于是产生了时代发展和行动的偏差。

今天又刷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有人问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不是一直以来就遥遥领先?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说是,1840年以前,中国政治制度一直是领先,直到1840年以后,中国政治制度才处于落后状态,理由是什么?理由就是说,中国以前有科举制度,从隋唐时代建立的科举制度,让中国长期一直繁荣下去,因此在1840年以前,中国的政治制度就一直是优秀。今天咱们就对这个事,提出一个我的看法和分析。

首先太久的事,咱们不说了,三皇五帝那种,咱们弄不来,也说不来。夏商时代那些事,我掌握情况也不是很多,目前的资料很少,咱就不说了。就从西周以来,西周以来的政治制度,我认为是先进的,为什么?西周以来的所谓礼教政治,就是儒家的前身,这种礼教思想,其实是确认政教分离的一个大原则,让政治的回归政治,让上帝的回归上帝。这是西方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代,他们提出的观点。西方中世纪末期之后,到14世纪,1300年之后,才逐渐的摆脱政教合一的观点。

那么礼教政治,武王伐纣取代了商朝的神权政治观念。为什么古代中国历史发达?很早时期,就摆脱了这种神权政治对现实主义的影响,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归凯撒。这种口号在中国,基本上西周时期就已经实现,以礼教政治去统化万民,而不是以神权政治来愚弄万民。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史的发达,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第二个是科举制度,让中国持续强大。其实这个有争议,要知道,中国最巅峰的时期,其实就是唐朝和北宋,你论硬实力,中国最强大的时候是什么?就是唐朝时期,硬实力最强大;软实力最强大的时期,北宋。唐朝和北宋,其实就是中国最繁荣的时候,古代最发达的时候。但是你要知道,恰好是隋唐时期和北宋时期,恰恰是科举政治刚开始纳入到中国的官员选拔体系,并且不是完全主导的时代。完全主导的时代是什么时候?那恰好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成熟版本,在古代,其实就是明清时代。唐朝和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处于萌芽和生长期。

那为什么科举制度成熟之后,中国的政治反而开始衰落?咱们之前只谈到了教科书,只谈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我反对中学课本一边倒式的描述,你看我们的中学课本,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全是褒奖,什么文明的先进,经济的发达,科技的领先,文化的繁荣,对外交往的主导性等等,一到近代,就成了丧权辱国了,过于二分法,非常极端,似乎中国的古代就是一片光明的,近代史之后,就是完全不堪入目。

我们在讲述古代科举的时候也是这样,在西方贵族世袭制的时候,我们就引入了科举政治,让平民获得了阶级跃迁的机会,这证明中国是多么先进。其实这个东西肯定是一分为二的,在科举政治引入的早期,唐朝和北宋时代,其实是科举制和贵族传统的选拔制兼柔并蓄的时刻,科举制没有那么成熟。科举制成熟是明清时代,咱们说了,让和平时期的平民,实现了阶级跃迁的机会。

和平时期,你平民要想阶级跃迁,你怎么办?战争时期打仗,对不对?汉朝,包括秦朝,通过战功,通过斩对方首级去获得土地,获得爵位,那你和平时期怎么办?靠读书,这是一个和平时期的阶级跃迁手段,选拔人才的方式。但是也引来一个问题,就是科举制被成熟、被无限放大化之后,实际上丧失了对皇权的制约。

为什么皇家喜欢科举制?因为平民相对于贵族来说,对皇权不构成威胁。你看看古代那些权臣,当然,权臣有好有坏,不能从单方面来说,西周时期有周公,西汉时期有霍光,东汉时期有曹操,三国时期有诸葛亮司马昭,然后南北朝更多,杨坚、宇文泰,明朝时期,张居正,清朝,多尔衮。你看,这里边有多少贵族,多少平民?除了张居正、诸葛亮之外,其他都是基本上权贵出身。诸葛亮是个平民,祖上好像也是贵族。

张居正,可能确实是平民出身,家里官都不大。皇权为什么喜欢科举政治?因为平民对皇权构成的威胁,远远小于贵族集团对皇权构成的威胁。平民有任期制,我们说,严嵩也好,还是谁,你当个十年二十年宰相,你不就滚蛋了吗?你还能干一辈子吗?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宰相,张廷玉,严格来说他不叫宰相,他叫皇帝秘书,而且他也不能说权倾朝野,他再干几十年,皇上一句话让他滚蛋,他就得滚蛋。

平民出身,你在皇家顶多安置什么门生故吏,没有自己的庞大的亲属集团。那贵族集团是什么?贵族集团实际上是个庞大的血缘集团,联合在一起的一个紧密的权力政治结构。

张居正就是权臣,他把持朝政的方式是什么?首先要获得皇帝的信任,第二,要是门生故吏遍天下,学生遍天下。要知道,学生跟亲戚之间的关系还是要差一点的,贵族集团用血缘构成的抱团形式,还是比师生集团要更加紧密。所以皇权喜欢平民阶层,而不喜欢贵族集团。正因为贵族集团威胁更大,平民不能有效的制约皇家集团,导致了明清时期皇权专政的愈演愈烈。我们看,从胡惟庸案之后,明朝皇帝开始独自掌控天下,到清朝,立储的问题都自己说了算,大臣们都没有发言权了,皇权专政愈演愈烈,跟什么有关?跟平民集团对皇家不能形成有效制衡,不像贵族能够形成有效制衡。他无法有效制衡皇权,导致明朝尤其清朝之后,皇权日益复行。

你看英国的大宪章运动,大宪章运动是1215年,封建领主和贵族用一种契约的形式规定了国王、皇家的权利和义务,贵族集团限制国王的能力更高,而且他是用契约法的形式来实现的。中国古代皇家受贵族集团制衡,但是贵族集团对皇家的制衡,不是契约形式,它是一个,各种现实主义的道义、实力堆杂起来的东西,贵族集团一旦形成,权臣反不反,全看个人操守。你皇家遇到霍光诸葛亮周公这样的,算你幸运,遇到王莽这样的,遇到司马昭这样的,杨坚这样的,算你倒霉,全看贵族个人品质。

所以说科举政治这个东西,也是一分为二的东西。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把很多东西描述的过于简单,线性化的描述很多东西,一提中国古代的东西,就是好上加好,遥遥领先。现在为什么很多人相信,西方的科技盗制于中国永乐大典?为什么他相信这一切?因为他知识不多,他学的那些中学课本,教给他一边倒的认知模式。所以科举政治对中国社会发展来说,也是有利有弊的一把双刃剑。

0 阅读:10

予锐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