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的第一爱将,聂荣臻:若他还活着,十大元帅可能要换座

栩说历史 2024-03-23 18:10:41

教员的能力,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上,都可以称得上“超一流”水平,这不仅仅是因为教员个人的才能极为出色,更重要的是教员具备近乎天生的识人之能,他亲自培养和提拔了众多我党内的优秀军政干部。而这些军政干部,都在此后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巨大的能量,也做出了非凡的业绩。

可惜的是,尽管他们几乎都有这极其出色的水平,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黎明的曙光。尽管很多革命元勋一直活到了解放后,而且还能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光发热,不仅能“打天下”,同样还能“治天下”,但也不乏一大批最后没有能看到未来的人。

这些人中,有的整个党内都感到惋惜,因为他们的去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同样也让教员对未来的部署产生了极大程度的变化。他们中的代表,就是曾经被认为是教员手下“第一爱将”的伍中豪。这个人可能我们今天已经不太熟悉了,但是在当年,跟他并列的人里,诞生了两个元帅:林彪和彭德怀。

是的,伍中豪这个人,就是这么出色。

时间回到1903年,彼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时代的末期,满清政府的统治还没有彻底解体,而中国人还在一片混沌中挣扎,期待着有人能够带领他们走出绝境,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就在这一年,伍中豪出生了。

其实伍中豪的家庭出身,应该说是非常不错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秀才,可以说妥妥的“知识分子”,按理说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伍中豪应该更倾向于保守和维持现状,不会想要通过革命去改变,但是伍中豪却不一样,他可能是这个家庭中的异类,也可能是有着独立思想和思考,对世界有所反馈的人群,对他来说,世界不该是这个样子,自己生活的环境,同样应该是另一种形态。

所以在这种现状下,伍中豪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参与到革命的浪潮中,去为中国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前进道路。

其实伍中豪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发展现状,对他来说,他面前可以选择坚持的道路有很多,例如选择跟当时的国民党走,毕竟看上去国民党也反对军阀,也是搞工农联合道路的,有自身的先进性。但是伍中豪却慧眼识英,一眼就看中了当时的共产党,因为他很清楚,相比较国民党,共产党更加的纯粹,没有那么多内在的勾当,同样也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可以说共产党人是一群相对来说真正为了中国,也真正能够站在国家立场上考虑的革命者。

而后来为了发展更多党员,结识更多青年和有志之士,伍中豪又考入了黄埔军校,这个时候,黄埔军校可以说是全中国青年革命者共同向往的地方。那句“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让无数青年人感到心潮澎湃,而伍中豪也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之下,一步一步奋力向前,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年轻军人。

但是当伍中豪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北伐战争后,才发现一切跟他像的并不相同,诚然蒋介石的确组织了北伐,也的确在北伐中,广州国民政府击败了一些军阀,但事实上中国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还是处在大资本家和帝国主义掌握整个国家的状态,而这种状态让伍中豪愈发明白,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救中国的核心。

但此时蒋介石已经在国民党内搞起了“412反革命事件”,这次事件主要的方向就是针对于共产党人进行一个大清洗,而伍中豪自然也成为了蒋介石的目标,于是伍中豪就不得不抓紧机会逃到了湖南,在湖南,他认识了改变他后半生的人,那就是教员。

教员的人格魅力是毋庸置疑的,伍中豪在跟教员的接触中,被教员深深打动,他在教员身上看到的不仅是未来中国前进的方向,更是一种气魄和态度,他知道只有教员这样的人来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才有希望,也才能够向着更高远的地方迈进。

因此从这以后,伍中豪就死心塌地跟从教员了,伴随着教员转战每一个革命根据地,听从教员的指挥,在许许多多的关口,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说到底,无论如何一个军事将领,核心都是实战的磨炼,只有经过了战火的洗礼,才能锻造出一身坚强不屈的品行,也才能锻炼出名将应该有的气魄。

伍中豪也是如此,他从赣南一带开始,就跟着教员前进,教员做出的战略步骤,伍中豪几乎都能够准确地完成和执行,我们都知道教员的战略水平和战术水平都是毋庸置疑地强。但是不可能什么情况下,教员都亲临一线指挥,毕竟他更多的是一个核心层面的领导,如果任何战术都让教员事必躬亲,其实效果反而不会好。

况且教员自己只有一个人,如果没有得力的部下和干将,那么教员的许多战略筹划就得不到最完美的执行。要知道教员的战略筹划目标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才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红军的总体实力跟国民党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只有每次作战都完成对国民党的歼灭战而不是击退战,才能让根据地更好的维系下去。

而要达成这个目标,那么作战就要取得最圆满和最完善的胜利。想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执行将领本身的素质:是不是能够及时完成教员布置的所有战术目标?是不是在战术目标中的细节方面,也能做到尽善尽美?最重要的是,如果面对战场上的突发情况,能不能及时进行自身有效的判断,使得过程即使发生了波折,目标也可以全面达成呢?

而在这几个方面,伍中豪都可以说是有着极其出众的天赋。几乎每一次教员给他分配的战术任务,他都能超额完成。而且因为在黄埔军校上学的经历,伍中豪对于同样黄埔军校出身的那些蒋介石嫡系将领的战术,都有着非常详尽的理解。可以说是知己知彼,再加上根据地本身身处密林中间,天然就易守难攻,所以可以说因为伍中豪的多次奋斗,让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但是伍中豪本身也为革命事业付出了代价,比如在屡次作战中,他都身先士卒,为此多次负伤,而且在负伤以后,他没有退缩,继续奋斗在革命的第一线,而正是这点,造就了伍中豪身上的血性和气魄,可以说在革命的斗争中,伍中豪的每一次奋不顾身,都是一段史诗般的传奇。而这些传奇的背后,则是一名共产党然对信仰的执著和坚定。

但天不假年,伍中豪这样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也始终难以避免“将军难免阵前亡”的悲壮结局,而这一切的开始,却来源于一个本来不该有的意外。

在红军根据地逐渐稳固的时候,对于根据地的领导权,却出现了矛盾和争端,其实按照正常的逻辑来分析,根据地是教员一手建立的,而且事实也证明了,教员“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对当下革命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按照这条路走,未来一定会打开新的局面。

但是从共产国际下派来的“空降革命家”却不这么看,他们过度迷恋苏联的经验,认为既然有了基本的能量和兵源,就应该花大力气在对城市的攻坚克难上,不应该继续在农村和乡间的根据地建设上。

这就出现了空降领导和本土革命派系的冲突,教员目睹了这些情况,痛在心里,他觉得革命的队伍中不该有过多分歧,这样只会影响到革命未来的发展,于是教员高风亮节,选择了主动后退一步。

但伍中豪还有黄公略这些教员一手带起来的革命将领,心中是不满意的,他们觉还是更相信教员的指挥和判断,而且他们作为一线的将领,也敏锐意识到,如果不按照教员的规划来,下一步想要重现之前的胜利,可以说是极度困难的。

但这时候的空降领导,不会听他们的话,于是最终在这群人的强迫下,伍中豪被迫率领不对支援当时的一个革命根据地,路上被叛徒出卖了行踪,结果被国民党的军队包围了起来,最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牺牲在了山区中,这时候他只有二十多岁。

伍中豪的牺牲,对革命事业都是一个巨大打击,后来聂荣臻元帅曾感叹,伍中豪如果活着,他可能会成为十大元帅中的一员,而这样一位革命的元勋,也值得我们今天去怀念和崇拜,将他的革命精神,贯彻到我们自己身上。

5 阅读:3153

栩说历史

简介:栩说历史,你身边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