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德超日,印度能不能成为“greatpower

时生有手记 2024-04-02 05:49:13

印度又上了个头条,说的是印度算不算是一个超级大国。

印度女主持人问米尔斯海默,说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印度是否有可能成为其中一极,米尔斯海默表示,世界上只有三极,分别是中美俄,印度不在其中。

这位女主持人也不甘心,继续问印度算不算是“大国”?她用的词汇是“great power”,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超级大国”。

米尔斯海默的回复尽显高情商。他说,印度是一个有抱负的国家,想要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不但要有充裕的人口,还要有足够的财富,印度的人口规模是可以肯定的。

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用一个简单明了的词来形容,就是人多还穷。

后面还问了,如果中美爆发冲突,印度将需要为美国做什么,米尔斯海默的回应是最好不用介入,因为一旦中印发生冲突,美国还要出兵印度,就像当年小胡子出兵北非,拯救意大利一样。

从这一系列的提问中,也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印度这个国家总是有着异于常人的自信,甭管自己行不行,先嚎两嗓子再说。

稍微正常一点的国家,这事都不太可能发生,但是放在印度,诶,他就变得很合理了。因为印度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够用普遍标准来衡量的国家。原因就是宗教制度和“种姓”制度的相互交织,最终得到一个负负得负的结果。种姓制度将“言论自由”分割成两部分,他们的权贵阶层是能理性看待印度的,而低种姓群体本身就没啥文化,他们的“言论自由”只能被接受。加上宗教的绝对影响力,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思维定数。

所以我们看到印度从上到下的“自信”,实际上是印度少部分精英阶层指导下的产物。而那些大多数贫苦阶层竟然也早就养成认同这些人的观点,并拿来作为自己观点的民情习俗。所以用普遍标准来衡量印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曾几何时,咱们也像印度一样,中国的观点输出被绝大部分公知群体所占据,民众学历不高,《意林》这种刊物才能大行其道,只不过随着“看过世界”的人越来越多,民众整体文化和学历水平都普遍提高,这种“被代表”观点也就越来越少,专门“反串”的反而越来越多。

但是咱们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印度也会转变,直到今天,印度依旧处于这种现状,对自身定位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在我们看来的莫名其妙。

当然,换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印度也的确有“自信”的资本。这几年印度的经济数据,确实可圈可点,甭管他是怎么来的。印度2023-2024财年GDP增长将达到6.5%,以当前的增速,印度有望在2025年或2026年“赶德超日”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而,在印度做出乐观预测的同时,国际舆论对此表达了质疑。从印度内部纵向去看印度自信这回事,其实是站得住脚的,毕竟印度人又不像咱们中的某些群体,只有在所有领域做到世界第一,这帮人才会闭嘴,否则就是不行。有时候反而比较羡慕这种乐观派的国家,只不过咱们民族肩膀上有太多的历史使命。因为登上过山顶,所以我们还要登上山顶。

言归正传,抛开这些都不谈,印度究竟是否有可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呢?先说观点,个人认为有,但是概率极低,毕竟0.000000001%的概率也叫有可能。因为印度成为超级大国,所要面对的挑战要比中国大的多。

就像米尔斯海默说的那样,一个国家想要成为“great power”,最重要的是人口、财富。当然有一点。人口印度肯定有了,人口第一大国嘛,年轻人口占据全球的五分之一,这不用多说。所以最重要的两点就变成了印度怎么赚钱的问题。

莫迪对此也是雄心勃勃,提出了2025年GDP要达到5万亿美元;2030年GDP要达到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制造以及出口国”——这些,都是印度所喊出来的震天动地的口号。

但是这些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就像莫迪的口号那样,印度的想要变富裕,以印度的经济结构来看,发展农业和服务业肯定没法富裕,所以喊出了提高制造业的口号。

在发展工业这个问题上,中国和印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一穷二白没有家底,中国是用两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那么印度如何实现工业化?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自力更生”,就像中国一样。另一个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逐步完成工业化。

“自力更生”不太符合印度的国情,毕竟农业反哺工业这事只要出现,印度自己人就先躺平了。那么印度只能选第二条,承接外部的产业转移,印度也在加班加点地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苹果、富士康、维创这些企业都跑到印度去建厂。结果已经出来了,创维捂着屁股就跑了,富士康要撤离印度,苹果手机的大肠杆菌超标。而印度的营商环境本身就堪忧,把“印度赚钱印度花”发挥到极致,所有在印度投资的企业最终都很难全身而退。所以在印度本身不做出改变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工业化只能是痴人说梦。

咱们做个假设,印度痛心疾首,最终通过引进外资逐渐实现国家工业化,印度制造如何走向世界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现在正处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换句话来说也是中国制造业对外转移的关键窗口,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众多发展中国家都眼馋不已。也就是说,即便印度在未来几十年里实现了工业化,也将面临数个竞争对手。同时西方以对付某个东方大国的经验,也不太可能再次将低端制造业放在同一个国家,尤其是印度这么一个左右逢源的国家。

0 阅读:4

时生有手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