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可为渔业 2021-07-11 11:56:58

今年的梅雨比往年持续时间更长,这无疑给鳜鱼养殖池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长时间的连续降雨,导致很多鳜鱼养殖池病害频发,水质难调。因此,笔者针对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如下分析,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借鉴。

一、出血病

1、持续的阴雨天气,鱼池水环境变化大,溶氧量大大降低等极易引起池塘的有益菌群无法正常的生长繁殖,甚至死亡,进而无法形成优势种群;有害菌如气单胞菌和弧菌则趁机大量繁殖从而引发鳜鱼细菌性出血,常见出血部位为下颌和鳃盖部。一般认为下雨天用药没效果,但如果养殖池长时间下雨不管理,那么待天晴问题可能愈发严重,一旦疾病爆发则为时已晚。事实上,下雨天并不是所有的药都不能用,我们可以在降雨较小的时候定期泼洒改底增氧的药物,增加水中溶氧量,从而减少池塘底部与水体有害菌的滋生,降低细菌性出血病的爆发。一旦感染细菌性出血病,鳜鱼养殖池则建议在雨过后及时使用复合碘+硫醚沙星进行治疗处理,同时做好调水工作。

2、持续的阴雨天气,由于外源水大量涌入池塘,养殖池水质突变,温差过大等易造成鳜鱼应激性出血。因此,当连续降雨导致鱼池水位快速上涨时,建议及时泼洒抗应激药物进行抗应激处理。

二、水霉病

1、持续的阴雨天气,水温低(15℃~20℃),特别适宜水霉和绵霉繁殖,鳜鱼一旦脱鳞或者有伤口,霉菌极易从伤口侵入,向内外生长:霉菌可向内深入肌肉,蔓延至组织细胞间隙;向外长成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生毛”或称“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一种酵素分解鱼的组织,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动作开始焦躁不安,运动不正常,产生与其他固体物摩擦现象,后期鱼体负担过重,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2、水霉病一旦爆发,基本上无药可救,因此水霉病重在预防,放养操作要轻快稳,尽量减少鱼体受伤,尽量避免在水温15℃~20℃时动网拉鱼。鱼苗下塘前用五倍子(2~4克/立方米水体)浸泡,有收敛伤口之效;也可用硫醚沙星或水杨酸或二硫氰基甲烷对池塘水体全池泼洒,对霉菌有较好的杀灭和抑制效果。

三、寄生虫

随着鳜鱼长大,摄食量慢慢上升,鳜鱼的排泄物也大量增加,加之长时间降雨抑制了有益菌的繁殖生长,从而降低了对底部残饵粪便的分解,为寄生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天气转晴,寄生虫极易爆发。近期常见的寄生虫以车轮虫和指环虫为主,偶尔可见鱼虱和锚头蚤等。在寄生虫爆发初期,可泼撒EM菌来调节水质分解底部残饵粪便,从而减少寄生虫的繁殖;在寄生虫爆发后期,则建议天晴后第一天改底后,第二天进行专虫专杀后再消毒。

四、烂鳃病

1、鳜鱼细菌性烂鳃主要是由于粘球菌感染造成的,主要的表现症状为鳃丝发白,常有污泥附着,严重时会出现鳃丝缺失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诉症状,则可在天晴后对池塘进行改底,第二天使用复合碘+硫醚沙星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2、寄生虫引起的烂鳃,通常由车轮虫和指环虫等寄生于鳃部而引发。如果大量爆发,则引起鳃丝损伤,最终导致烂鳃,此种情况处理方法为:天晴后对池塘进行改底杀虫,第二天使用复合碘+硫醚沙星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五、闭口不摄食

闭口后鳜鱼肠道中无食,严重时会出现肚子消瘦无肉向里凹陷。

1、应激性闭口往往由于连续的降雨,池塘水质温度等都发生突变引起,部分鳜鱼可能出现强烈应激反应而闭口,如遇此种情况则泼洒抗应激药如Vc等物进行抗应激处理。

2、水中毒素多而闭口往往由于连续降雨,路上的污水或池塘中藻类死亡等都产生的毒素,诱发鳜鱼吃食下降,如遇此种情况则用解毒药物如有机酸等进行解毒处理。

六、水质问题

连续降雨池塘水质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常会造成以下几种情况:

1、水浑。长时间的阴雨天气,藻类光合作用能力减弱,生长繁殖慢,甚至会出现倒藻的现象,进而导致水瘦变浑。遭遇此种情况,可在天晴后进行肥水培藻操作。

2、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超标。连续的阴雨天,水中溶氧量低,鳜鱼排泄物只增不减,导致水中氮元素大量的堆积而难转化,池塘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快速上升,如亚硝酸盐过高可以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降解亚硝酸盐,天晴后再用EM菌等调节水质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升高。

阳光总在风雨后,梅雨季节即将结束,养殖户朋友们务必收拾好心情,摆正心态,及时做好雨后的管理和补救工作。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专业水产知识,去关注可为渔业大鱼号!

欢迎留言评论,相互交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