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缺口550万!当养老机器人连路都走不稳,我们还能相信科技吗?

养老科技研究员 2025-04-27 15:39:08

2025年4月,北京亦庄的一场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意外“出圈”——参赛机器人或踉跄跌倒,或卡顿“罢工”,场面堪比科技版“人类一败涂地”。这场充满喜感的翻车事件,却让公众陷入深思:连跑步都成难题的机器人,如何承担起养老重任?机器人养老时代是否仍是镜花水月?

当老龄化浪潮撞上人力短缺

截至202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1亿,占总人口22%;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全球范围内,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21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群体占4.26亿。老龄化叠加少子化,传统“养儿防老”模式难以为继。

全球老龄化加速的局面下,随之而来的护工短缺与情感真空的双重压力 。目前中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50万,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样面临护工荒。更严峻的是,54%的中国老年人独居或仅与配偶同住,情感孤独与失能风险交织。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所言:“机器人养老不仅是效率问题,更是尊严问题。”

当前,我国养老是“9073”的格局,即约90%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依靠家庭支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拥有照料、助餐等服务;3%入住机构养老,拥有专业照护。

面对“9073”养老格局,机器人可填补人力缺口、降低照护成本,未来还可为失能老人提供24小时专业护理。政策层面,我国已将“具身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技术赋能养老已成国家战略。

“解决养老困局,机器人将成为关键”

机器人养老的“蹒跚起步”

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养老机器人等智能养老设备的发展。如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

目前我国养老机器人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和完善,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护理型、康复型和陪伴型三类产品初具雏形。

护理型一般针失能老人,如深圳养老院的洗浴机器人可帮助老人完成翻身、擦洗等。

康复型主要针对半失能老人,如重庆外骨骼机器人能辅助进行康复训练。

陪伴型则更多是针对独居老人,能够提供情感陪伴以及居家安全的监测。如深圳优得护的养老陪伴机器人,能为独居老人提供情感陪伴,24小时跌倒监测等。

尽管目前养老机器人已有落地使用的案例,但其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研发难度大、移动速度慢、环境适应性差、情感交互仍显生硬等,此外,高端机器人研发及生产成本较高,部分销售价格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

从“能用到好用”的破局之路

要让养老机器人真正成为老人的贴心帮手,技术上还得加把劲。每个老人的身体情况和心理需求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机器人必须足够聪明灵活,能应对各种情况。

比如说,得给机器人装上"眼睛""耳朵"和"触觉",让它能看懂老人的手势、听懂带口音的方言,甚至能察觉老人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还要开发能模仿亲人声音、记得住重要日子的人工智能,就像给机器人装上了"情感芯片"。最关键的是安全防护,得做到老人一摔倒或突然发病,机器人能立刻发现并报警。

价格方面得想办法降下来,现在一个人形机器人要65万,得通过国产零件替代和大规模生产,争取降到10万左右。操作上要简单易懂,能用方言对话、有超大按钮界面,还要和社区医院联网。北京已经有700户家庭在试点这种"机器人+社区"的养老模式了。

最后还得注意隐私保护和情感边界,既要遵守国际安全标准,又要防止老人过度依赖机器人影响正常人际交往。只有技术、价格、人性化服务和规章制度都到位了,才能真正建好适合老人的智能养老系统。

跌倒不可怕,怕的是不敢奔跑

北京亦庄的翻车机器人,恰似养老科技发展的隐喻:今天的踉跄,是为明天的稳健蓄力。当政策、技术与人文关怀形成合力,养老机器人终将从实验室走进烟火人间,让“老有所依”不再是有温度的口号,而是可触摸的现实。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