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探险,五一假日不可继续上演“步步惊心”

评底郭 2025-04-30 09:51:24

近日,贵州遵义一名钓鱼爱好者为寻找稀有洞穴鱼,带着绳索、头灯孤身潜入50米深溶洞,在返程时因岩壁湿滑被困洞底,历经彻夜寒冷煎熬后获救。这并非个例。《法治日报》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近年来类似事件频发,部分洞穴探险者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月30日《法治日报》5版)

“洞穴潜水救援堪称‘刀尖上的舞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标准化委员会专家王浩回忆今年2月广西百色溶洞科考事故时仍然心有余悸。当时两名生物多样性研究人员在能见度极低的水下失联,历经73小时生死搜救才脱险。

就连专业的研究人员,在知识储备丰富、各种设备齐全的情况下,还如此险象环生,可想而知,普通的游客或者是一些探险爱好者会遇到什么了,那必然是“步步惊心”。可是,现实社会中,就有很多“驴友”的“驴脾气”一来,是我行我素,把惊险当刺激,把刺激变成了“亡命之旅”。

抖音探洞博主“探险中国毛毛”对此深有同感,他说:前不久有粉丝私信我,说家人掉入溶洞,希望我们帮忙寻找。找到遗体时,遗体已有臭味,衣服因为从上面滑落下来有不少口子,皮肤上都是伤痕。找到遗体后,因为自己无法处理,他们拨打了消防救援电话让专业人士把遗体运上去。

洞穴探险,绝非儿戏,其本身便潜藏着诸多未知风险。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难以预测的气候状况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生物,都对探险者的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每一次鲁莽的冒险,不仅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也可能给救援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负担。救援行动的开展往往面临诸多困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关键的是,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把你从鬼门关夺过来。

广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尹玉指出,当前我国尚未出台洞穴探险专门法规,相关规定散见于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导致法律适用界限模糊、部门职责交叉、法规冲突等。强化法律和管理,为洞穴探险筑牢“安全的结界”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针对洞穴探险活动的法律法规,明确探险者的行为准则和安全责任,对违规行为进行相应惩处。要加强对探险区域的监管,设置必要的警示标识,对未开发区域坚决禁止随意进入。此外,还可建立准入制度,要求探险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安全知识,并通过相关考核方可进入洞穴探险。

关紧野景点的安全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有各方共同努力,“步步惊心”的悲剧才不会再次上演。五一假期来了,不少“驴友”又开始摩拳擦掌、蠢蠢欲动了,切不可拿着生命去冒险了。洞穴探险,不该是张着的“血盆大口”!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