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多个著名的古都,如成都、杭州、大同、长安、南京和开封等。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都城实际上只有三个:长安、洛阳和北京。南京虽然在某些朝代成为都城,但大多属于地方性政权,因此不算全国性都城。
在长安、洛阳和北京这三个全国性都城中,长安和洛阳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周代起,长安与洛阳便相伴而生,汉唐两朝甚至实行双都制,一主一副,这种模式延续了近2000年。然而,从宋代开始,长安和洛阳的地位急剧下降,逐渐沦为县城,辉煌不再。
与此同时,一个此前不太出名的边境之地逐渐崛起,这就是今天的北京。汉代时这里叫蓟县,唐代称幽州。北京地处边境区域,北边不远便是大草原,长城横亘于此,成为中原与草原的分界线。那么,为什么长安和洛阳会被地处边境的北京取代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长安和洛阳成为首都的原因。长安凭借崤函之固,军事防御性极强,秦朝正是凭借这一优势,多次成功阻挡六国大军的进攻。而洛阳虽无险要的军事地势,却具备经济优势,地处中原腹地,四周皆是广袤平原。隋唐时期,长安时常面临粮食短缺问题,皇帝甚至常常不得不前往洛阳就食。
在南北朝以前,中国的政治格局基本呈现东西相争的态势。陕西的周灭掉河南的商,关中的秦又灭掉关东的六国,汉中的刘邦灭掉西楚的项羽。到了唐代,这种态势仍有遗存,陇西的李氏家族灭掉洛阳的王世充。
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格局从东西对立彻底转变为南北对立,南方是宋,北方则是金、辽、西夏、蒙古。原本不太起眼的北京变得愈发重要。
最早定都北京的是辽朝。自“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耶律德光后,辽朝开始横跨长城南北。北京地处中原最北端,同时又能通过大运河直达南方,因此被定为北都,即辽朝的南京。长安和洛阳是中原内部的南北枢纽,而北京则是中原与草原之间的南北枢纽。若要同时掌控中原和草原,就必须定都北京,所以金元两朝都延续了以北京为都的传统。明朝虽对草原的控制相对较弱,但朱元璋和朱棣一直有控制草原的雄心,父子俩屡次北伐。清朝时期,除了连接蒙古和中原之外,北京又成为连接东北的枢纽,其首都地位更加稳固。
总之,都城变迁史,却完美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格局的演变。
支持你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