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氨市场破局之路:政府发力,规模增长可期

灵境核心 2025-03-22 04:08:28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绿氨作为一种零碳能源载体,正逐渐崭露头角。然而,当前绿氨市场规模的增长面临着诸多挑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需求不足、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等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推动绿氨产业蓬勃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可从政策、市场、技术、基建以及国际合作等多维度发力,为绿氨市场的壮大注入强大动力。   一、绿氨的多元应用领域及市场需求现状   绿氨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其应用领域广泛且市场需求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能源领域,绿氨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介质。与传统的电池储能相比,绿氨储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储存时间长、易于运输等优势。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情况下,多余的电能可以通过电解水制氢,再与氮气合成绿氨进行储存。当需要用电时,绿氨可以通过裂解重新释放出氢气用于发电,从而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这一特性使得绿氨在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市场需求也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而持续攀升。   在化工领域,绿氨是生产肥料、塑料等众多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传统的合成氨工业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行业,而绿氨的使用可以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以氮肥生产为例,采用绿氨作为原料可以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化工企业对绿氨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以实现自身的绿色转型。   在交通领域,绿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清洁燃料。绿氨燃料电池汽车和船舶的研发正在逐步推进,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绿氨燃烧产物仅为氮气和水,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和污染物。虽然目前绿氨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其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在一些对环保要求较高的地区,如欧洲和北美,绿氨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有望得到快速推广。   中国绿氨市场规模增长数据   2023 年中国绿氨市场规模为 13.69 百万美元,约占全球的 15.43%,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1,104.76 百万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 16.78%。   2023 年中国绿氨销量为 17.9 千吨,约占全球的 18.14%,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2,325.8 千吨,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 19.78%。   绿氨在不同应用领域市场份额情况   2023 年全球绿氨在肥料领域的应用占比 95.74%,是最大的细分市场,预计未来几年在肥料领域仍将保持较高的需求。   在燃料领域,绿氨作为船用燃料和用于发电等方面的应用正在逐渐拓展,虽然目前占比相对较小,但增长潜力巨大。 二、燃煤耦合掺烧绿氨发电: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   燃煤耦合掺烧绿氨发电是绿氨在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环保角度来看,燃煤耦合掺烧绿氨发电可以显著降低碳排放。传统的燃煤发电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而通过掺烧绿氨,煤燃烧过程中的碳排放可以得到有效减少。绿氨燃烧后只产生氮气和水,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研究表明,当燃煤电厂的绿氨掺烧比例达到 10% - 20% 时,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降低 10% - 20% 左右。这对于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各国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要求。   从能源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燃煤耦合掺烧绿氨发电有助于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结构正在从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绿氨作为一种由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清洁能源,与燃煤发电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还可以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从市场需求来看,燃煤耦合掺烧绿氨发电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一方面,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碳减排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燃煤电厂有动力采用绿氨掺烧技术来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该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燃煤电厂采用绿氨掺烧技术,从而推动绿氨市场的发展。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绿氨市场规模的增长   三、政策支持:精准施策,保驾护航   政策支持是绿氨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石,政府需通过补贴、税收、准入监管等多方面政策,为绿氨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补贴政策方面,应实施差异化的生产补贴。对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如内蒙古、甘肃等地,考虑到其在绿氨生产原料获取上的优势,每吨绿氨补贴可设定为 1500 - 2000 元,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而在经济发达、产业配套完善但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每吨绿氨补贴可调整为 1000 - 1500 元,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来降低成本。设备购置补贴方面,对购置用于绿氨生产、储存、运输等关键环节的设备,给予设备购置费用 20% - 30% 的补贴。比如企业购置一套价值 500 万元的高效电解水制氢设备,可获得 100 - 150 万元的补贴,这将有效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推动企业设备升级。同时,设立专项研发补贴资金,对于具有重大技术突破潜力的项目,如新型绿氨合成工艺研发、高效储能材料在绿氨储存中的应用等,补贴额度最高可达项目研发费用的 70%,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   税收优惠政策也至关重要。对从事绿氨生产、销售和应用的企业,减按 15% 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成立的绿氨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前 3 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 3 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初期资金支持。此外,对绿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或降低增值税税率至 9%,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对于进口用于绿氨生产的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稀缺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在准入门槛与监管政策上,严格限制传统高碳合成氨行业新增产能,要求新建项目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现有标准降低 30% 以上,单位产品能耗降低 20% 以上,对不符合标准的现有产能在 5 - 10 年内有序淘汰。同时,建立全面细致的绿氨市场监管体系,制定涵盖纯度、杂质含量、稳定性等关键指标的质量标准,以及严格的安全标准,加强日常监管,确保绿氨产品质量和安全。   四、市场培育:激发需求,搭建平台   市场需求是绿氨市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政府需通过需求侧激励、政府采购、消费补贴等措施,以及建立绿氨交易市场,来培育和拓展绿氨市场。   在需求侧激励方面,对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制定明确的绿氨使用比例要求。规定燃煤电厂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实现掺烧 10% - 20% 的绿氨,化工企业特别是氮肥生产企业,3 年内绿氨作为原料的使用比例达到 30% 以上,5 年内达到 50% 以上。政府采购方面,政府投资的能源项目、交通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中,强制要求优先使用绿氨产品,如新建政府办公大楼采用绿氨燃料电池作为备用电源,城市公共交通增加绿氨燃料电池公交车采购比例。同时,对使用绿氨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消费补贴,购买绿氨燃料电池汽车的消费者每辆给予 3 - 5 万元购车补贴,使用绿氨作为燃料的船舶每吨给予 800 - 1000 元补贴。   建立绿氨交易市场也是关键举措。明确绿氨交易品种,包括不同纯度等级的绿氨及衍生品,规定多种交易方式,规范交易流程,建立严格风险控制机制。同时,鼓励各类企业参与交易市场,为生产企业提供市场准入便利,对消费企业给予采购补贴,吸引贸易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发相关金融产品,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结构,提高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此外,通过市场供需关系和科学定价模型确定绿氨价格,建立实时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引入专业价格评估机构,促进价格合理透明。   五、技术创新与研发支持:突破瓶颈,加速转化   技术创新是推动绿氨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需加大对绿氨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政府每年设立规模不低于 5 亿元的专项科研基金,重点支持绿氨生产、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对申请基金的项目严格评审,单个项目资助额度最高可达 1000 万元。同时,搭建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每半年举办一次绿氨技术创新研讨会,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申报项目,对合作成效显著的项目给予额外奖励,并设立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   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夯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绿氨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需加大对绿氨运输、储存设施建设以及电网与可再生能源配套建设的投入。   在运输与储存设施建设方面,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 3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大型液氨储罐,对新建容积 10000 立方米以上的储罐给予建设成本 20% - 30% 的补贴,推动绿氨运输槽车更新换代,对购置符合标准的槽车每辆给予 10 - 15 万元补贴,在重点区域布局建设绿氨加注站,每个加注站给予 500 - 1000 万元建设资金支持。在电网与可再生能源配套建设方面,加强电网智能化建设,投入资金升级改造电网,安装智能电表、柔性输电设备等,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优先规划建设输电线路,鼓励电网企业与绿氨生产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电力供应协议。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携手共进,拓展空间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绿氨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积极组织国内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与国际绿氨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行业协会的沟通合作,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标准建议,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绿氨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项目,共享科研成果和技术资源。合作建设绿氨生产示范项目,在不同应用场景中推广绿氨使用,如在欧洲港口建设绿氨燃料电池船舶示范项目,在亚洲工业园区建设绿氨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此外,加强人才交流与培训,定期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技术人员互访和学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绿氨产业人才,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绿氨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当前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政府通过实施上述细化措施,从政策、市场、技术、基建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发力,有望突破发展瓶颈,促进绿氨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推动绿氨产业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绿氨产业的蓬勃发展与辉煌未来。 来源:灵动核心 如需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作者
0 阅读:4

灵境核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