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以非奈利酮为代表的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在降低房颤风险方面表现出一定潜力。ACC.25公布了两项新研究,在更广泛患者群体中进一步证实非奈利酮可有效预防房颤新发,为开拓MRA治疗新靶点提供更多支持。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对此进行深入解读,以供临床参考。

研究概览
广泛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人群:FINE-HEART研究汇总分析显示,非奈利酮在各种CKM疾病人群中均可显著降低新发房颤风险[1];
不同类型心衰人群:一项回顾性分析证实,MRA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住院患者,可显著降低出院后1年新发房颤风险[2]。
ACC.25热点速递:非奈利酮等MRA显著降低新发房颤风险
FINE-HEART研究预设分析:非奈利酮有效预防房颤新发,CKM疾病人群广泛受益
FINE-HEART研究是对FIDELIO-DKD、FIGARO-DKD、FINEARTRS-HF三大全球性Ⅲ期临床试验患者数据的汇总分析,以深度探索非奈利酮在广泛CKM患者群体中的各种心肾获益。ACC.25报道了FINE-HEART研究的预设分析,旨在评估非奈利酮对新发房颤的影响[1]。
该分析纳入基线时无房颤的CKM患者14 581例,其中631例(4.3%)在随访期间新发房颤。分析显示,中位随访2.9年期间,非奈利酮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3.9%和4.7%患者新发房颤,非奈利酮显著降低新发房颤/房扑风险17%(HR 0.83,95%CI:0.71~0.97,P=0.019,图1)。而且,非奈利酮降低新发房颤的获益在各个主要临床亚组之间保持一致(图2),无论CKM疾病种类数量如何(P交互作用=0.87),在纳入的不同研究之间也保持一致(P交互作用=0.57)。

图1. 非奈利酮显著降低新发房颤风险

图2. 在各个主要临床亚组中,非奈利酮均可降低新发房颤风险
回顾性分析:MRA显著降低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后新发房颤风险
房颤是心衰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衰患者发生房颤可导致住院和死亡风险增加,预后更差。MRA是HFrEF标准治疗药物之一,也可用于HFpEF患者。ACC.25报道了一项回顾性分析,评估MRA对不同类型心衰患者出院后房颤发生率的影响[2]。
该研究纳入的受试者来自一个三级医疗机构的心衰住院患者,且无房颤病史。主要终点为出院后1年的房颤发生率。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作为HFrEF与HFpEF之间的界值。研究共纳入3953例患者,其中1413例为HFrEF、2540例为HFpEF,平均年龄66.2岁,45.4%为女性。出院时分别有40.2%的HFrEF患者和23.5%的HFpEF患者被处方MRA治疗。
出院1年后,应用MRA的不同类型心衰患者新发房颤风险均显著降低(图3),HFrEF患者风险降低32%(RR 0.68,95%CI:0.54~0.86,P=0.001),HFpEF患者风险降低24%(RR 0.76,95%CI:0.60~0.97,P=0.029)。该结果支持MRA可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出院后1年新发房颤的风险。

图3. 非奈利酮显著降低心衰患者新发房颤风险
从机制到循证:新型非甾体MRA,在更广泛人群中表现出房颤预防作用

机制探索:抑制盐皮质激素受体(MR)过度激活,或可降低房颤风险
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其中心房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心房结构重构包括心房扩大、心房肌纤维化等。醛固酮是心肌纤维化的重要环节,醛固酮上调、MR过度激活可促进心房纤维化,与心房结构重构相关[4-6]。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MR表达明显增加[7],抑制MR可阻止心房肌的纤维化重构,降低房颤发生风险[5,6]。因此,MRA的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是其减少房颤事件发生的主要作用机制。
MRA预防房颤的作用也已得到循证医学证据支持。2024年欧洲心脏杂志一项Meta分析纳入20项研究21 791例受试者,结果表明,在既往有或无房颤的患者中,MRA均可显著减少房颤事件的发生(RR 0.76,95%CI:0.67~0.87)[8]。MRA是HFrEF心衰治疗的基石药物,心衰与房颤又有着紧密联系,以往较多关注MRA对心衰患者的房颤预防作用。ACC.25也报道了相关研究进展,无论HFrEF还是HFpEF患者,应用MRA均可显著降低出院后1年的新发房颤风险,这与既往结果相一致。
随着MRA药物迭代,以非奈利酮为代表的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nsMRA)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非奈利酮具有不同于传统MRA的创新结构,可精准靶向拮抗MR过度激活,抑制由MR过度活化导致的炎症、纤维化、心脏重构和靶器官损伤,带来多维心血管获益和肾脏获益。在临床前研究中,非奈利酮改善MR介导的心肌重构,包括左心房扩大和左心房纤维化[9]。与传统MRA相比,非奈利酮具有更高的MR受体选择性以及亲和力,安全性更好,电解质紊乱更少,或可成为预防房颤的潜在安全治疗选择[8]。
循证积累:从糖尿病肾病到广泛CKM患者,非奈利酮房颤获益人群不断扩大
非奈利酮作为新一代nsMRA,在降低房颤风险方面表现亮眼,且获益人群更为宽泛。FIDELIO-DKD和FIGARO-DKD研究证实,在2型糖尿病(T2DM)相关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非奈利酮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肾脏不良结局风险,降低白蛋白尿水平,带来心肾双重获益[10,11]。同时,这些研究也发现了非奈利酮的房颤获益。其中,FIDELIO-DKD研究预先设定的房颤亚组分析显示,非奈利酮显著降低新发房颤/房扑风险达29%[12]。随后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纳入FIDELIO-DKD、FIGARO-DKD和ARTS-DN研究共14 847例T2DM相关CKD患者,结果证实与安慰剂相比,非奈利酮显著降低新发房颤风险达21%(RR 0.79,95%CI:0.62~0.99)[13]。
随着2024年FINEARTS-HF研究的公布,非奈利酮循证版图从T2DM相关CKD扩大至心衰(HFmrEF/HFpEF)患者[14],更加丰富了其对于CKM疾病谱的获益证据。鉴于不同CKM患者之间存在流行病学高度重叠,并拥有共同的临床结局驱动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对三项Ⅲ期临床研究的汇总分析——FINE-HEART研究。ACC.25公布的FINE-HEART研究新分析专门聚焦房颤,结果令人欣喜,非奈利酮可显著降低广泛CKM人群的新发房颤风险17%,而且这一获益在不同CKM疾病谱之间均保持一致。该结果支持非奈利酮降低房颤新发的获益适用于各种CKM疾病人群。
目前,非奈利酮已在广泛CKM人群中证实具有多维心血管获益,除降低新发房颤风险外,还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风险,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新发心衰风险以及减少心衰住院率等,同时延缓肾病进展、显著降低蛋白尿。基于明确的心肾获益,非奈利酮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获得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最高级别推荐(ⅠA级推荐),作为T2DM相关CKD的标准治疗方案,以降低心血管及肾病风险[15-18]。
随着证据的不断积累,非奈利酮将在广泛CKM疾病领域持续深入探索。继在T2DM相关CKD、HFmrEF/HFpEF心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nsMRA或可成为预防房颤的新手段?未来前景广阔,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 Maria Pabon, et al. FINERENONE REDUCES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ACROSS THE SPECTRUM OF CARDIO-KIDNEY-METABOLISM: THE FINE-HEART POOLED ANALYSIS. Presented at ACC.25.
2. Thomas Fretz, et al. IMPACT OF 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ANTAGONIST THERAPY ON ATRIAL FIBRILLATION INCIDENCE FOLLOWING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Presented at ACC.25.
3. Liu T, et al. Europace. 2016; 18(5): 672-678.
4. Reil JC, et al. Eur Heart J. 2012; 33(16): 2098-2108.
5. Lavall D, et al. J Biol Chem. 2014; 289(10): 6656-6668.
6. Tsai CT,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0; 55(8): 758-770.
7. 裴德安, 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2): 5.
8. Oraii A, et al. Eur Heart J. 2024; 45(10): 756-774.
9. Lavall D, et al. Biochem Pharmacol. 2019; 168: 173-183.
10. Bakris GL, et al. N Engl J Med. 2020; 383(23): 2219-2229.
11. Pitt B,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385(24): 2252-2263.
12. Filippatos G,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21; 78(2): 142-152.
13. Zhang Y, et al. Diabetol Metab Syndr. 2022; 14(1): 156.
14. Solomon SD, et al. N Engl J Med. 2024; 391(16): 1475-1485.
15. Marx N, et al. Eur Heart J. 2023; 44(39): 4043-4140.
16. McDonagh TA, et al. Eur Heart J. 2023; 44(37): 3627-3639.
17.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 16-139.
18. ADA. Diabetes Care. 2025; 48(Suppl 1): S1-S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