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编辑:安德烈的笔记
最近,网上一位女大学生哭诉自己每个月1500元的生活费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只见视频里面,这位女大学生在镜头面前哭哭啼啼,一边哭一边给大家数着指头算自己的生活费。
根据她自己所说,自己一开始刚上大学的时候每个月父母只给1500元,后来在她不断的祈求下父母才把她的生活费上涨到1700元。

不过就算如此,她依然感觉自己的生活费支撑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偶尔想买的东西都需要攒好久的钱。

她的日常生活那叫一个惨,基本上每天花费在吃饭上的钱也不超过25元。
就算是这样,每个月吃饭加上偶尔买点零食,一个月就得花掉将近1000元。

对于剩下的500元,她更是精打细算,不仅要支撑她每个月都水电费,甚至和朋友的聚餐和偶尔的平价化妆品都需要从这里面扣出来。

她都要被节俭的生活给逼疯了,凭什么自己的室友每个月能拿到两三千的生活费,而自己只有1500,这根本就不够!

视频发出后,有很大一部分网友第一时间都是同情这位女大学生的,毕竟自己本来就远离父母,日子已经很难了,日子再过的紧巴巴,岂不是更难过。
而且现如今早已经不是过去的物价了,稍微一两个苹果有时候就需要花上十几块,再加上其他的花销,一个月1500元简直是捉襟见肘。

不过除了同情女生的网友外,还有一部分网友直接上价值,说她只顾吃喝玩乐,根本就不在乎父母赚钱的辛苦。
在他们看来,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一个月赚的钱可能也只有七八千,这个钱分给孩子一千五,剩下的钱要交房贷车贷,还要支持父母自己的生活,已经够好了。

如果女生实在嫌弃自己的生活费不够,大学生有的时候根本没有课,为什么不利用这些空余时间去做兼职呢?
哪怕是当个简单的家教或者服务员,每天都可以至少赚几十吧,如果好的话,甚至都不需要父母给生活费。

再说了,大学里只有1500生活费的大学生比比皆是,他们为什么不吐槽自己的父母给钱给的少呢?

不过除了以上的网友,还有一部分网友也在吐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总觉得钱不够花呢?
第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物价确实涨了。

杭州一位大三女生算过账,光一日三餐就要1000元,这还是顿顿吃食堂的价格。
要是点个外卖、喝杯奶茶,分分钟超支,更别说一线城市,随便一顿聚餐人均50元起步,一个月聚两次,饭卡就得喊救命。

但真正掏空钱包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见的消费”。
比如人情社交,大学生活里社团活动、生日礼物、恋爱开销根本躲不掉。

有男生自嘲成了“负翁”,每月光给异地女友打电话、坐高铁见面就花500元;女生们则要应对“隐形攀比”——室友用着大牌护肤品,自己总不能天天抹大宝吧?
再加上学习资料、电子设备更新这些“必要投资”,别说1500元,就是3000元也有人喊紧巴。

其实说到要生活费这事儿吧,本质上就是两代人隔着条代沟在拉扯。
爸妈那代人总担心你吃不饱穿不暖,可咱们这代年轻人刷着手机看着直播,谁还没点种草的好物想买?
周末约朋友看个展、攒钱换新皮肤,这些在他们眼里可不就是乱花钱嘛!

不过我跟你说,这事还真得两头都退一步。
爸妈要是能抽空看看咱的记账本,就知道现在食堂涨价多离谱,班费教材费都是刚需。
反过来咱们也得明白,他们可能正偷偷省着降压药钱给咱打生活费呢。
上大学不光要啃书本,还得学怎么过日子——比如把奶茶钱省下来买专业书,或者用兼职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这不就找到平衡点了?

折射出现在生活成本高的事实! 另外你同学多少生活费你也要多少, 那不是典型的攀比吗? 为何要这样为难你父母亲呢, 不够就放下身段去兼职挣,比如家教,酒店端盘子或者其他兼职临时工, 你自己去赚钱就知道赚钱的不易了。 另外就是部分父母可能也真的是不善于跟孩子沟通和交流, 引导很重要, 大学是树立消费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不是一句简单的省着花就能解决你子女的现状。
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