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北京是什么水平?全员导师制,“贴身指导”!

高考志愿孙同学 2025-04-29 18:24:43

从《机械公敌》里觉醒的桑尼,到《机器人总动员》中守护地球的瓦力,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总是让人心潮澎湃。从2025年春晚闪亮登场的的人形机器人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亮相,幻想中的场景似乎正加速成为现实。

在这股浪潮中,机器人工程专业悄然崛起,成为高校新工科的“顶流”。目前,全国共有363所高校获批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其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勤信实验班)凭借其鲜明的信息技术底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以及“本研贯通+全员导师制”的创新模式,成为这一领域的“后起之秀”。

作为信息科大重点打造的特色实验班之一,机器人工程(勤信实验班)依托该校的传统信息技术优势,构建了一套“机械+控制+智能”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从“机器人机构设计”到“智能感知与控制”,再到“人工智能与系统集成”,覆盖机器人研发的全链条技术需求。

更特别的是,勤信实验班采用“1+3”培养模式:大一夯实通识教育基础,后三年则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灵活选择科研、国际化或企业实践方向,真正实现“一人一方案”。这种设计不仅打破了传统工科专业“一刀切”的局限,还让学生能早早接触前沿技术——比如参与导师团队的“机器人伺服控制”或“移动机器人导航”项目,甚至在大二就能进入实验室“玩转”机械臂组装与编程。

这种“全员导师制”,使得每位学生从入学起便配备教授作为导师,直接参与科研项目或企业课题。例如,导师团队中既有主持国家级机器人研发项目的教授,也有深耕机器视觉与嵌入式控制的行业专家,这种“贴身指导”让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无缝衔接。

更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工程(勤信实验班)还与清华大学、美国奥克兰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合作,开设全英文课程和国际暑期学校,学生可通过海外交流项目置换学分,甚至申请双学位。而校企合作基地(如星网宇达、拓尔思等)提供的“浸入式”实习,则让学生直接接触工业机器人调试、服务机器人开发等真实场景,不少毕业生反馈:“大四做毕设时,代码和方案早就在企业项目里‘实战’过好几轮了”。

那么,这种“跨界+实战”的培养模式,究竟成效如何?从数据看,答案令人振奋。近三年,该专业选择升学深造的毕业生中,约半数通过“本研贯通”通道直升本校或外校研究生;其余选择直接就业学生则多数进入华为、中国航天科工、京东等500强企业,从事机器人研发、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等工作。

当“机器人热”席卷全球,高校如何培养既懂技术又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信息科大机器人工程(勤信实验班)的答案是:打破学科壁垒,让课堂连接实验室与产业一线;以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激发潜能;用国际化视野与科研实战锤炼核心竞争力。而这种“造梦”与“落地”并重的理念,也使得该校毕业生成为智能制造时代的“抢手资源”。因此,如果有考生想在想在当下爆火的机器人赛道先占先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不失为一个优质之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