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人才培养特色怎么样?首位全职产业教授,彻底打破产教界限!

高考志愿孙同学 2025-04-29 18:15:10

从“科技副总”进企业到“产业兼职教师”进高校,再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近年来,国家政策接连不断,都是要打破企业和高校之间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这不,今年2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就联合印发了“推动产教融合”的《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缩短了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的磨合期,给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打通添加了“催化剂”。

而在《办法》出台后不久,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便正式聘任贾磊教授为全职产业教授。这也是该校自2023年9月人才引进改革以来,引进的首位全职产业教授。

据悉,这位贾磊教授专注于“AI+机器视觉+机器人”核心技术领域的产品研发,主要面向泛半导体行业,致力于为硅基材料制造领域提供核心制成装备及成套解决方案。其公司现有客户主要包括中国航空工业、中国建材、中国兵器工业、友达光电、京东方、富士康等,业务范围已涵盖中国、中国台湾、新加坡、越南、印度等全球各地,累计已实现产值超十亿元。

那么,对智能制造领域的学生而言,贾磊教授的加入意味着课堂与车间界限的彻底打破。他不仅能够将半导体制造中的真实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还能依托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接触工业级设备的机会。这种“真题真做”的模式,让学生提前适应产业技术迭代节奏,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此外,贾磊教授的全球业务布局也为学生开拓了国际化视野,使其在就业或创业时更具竞争力。

事实上,在聘任全职产业教授之前,江南大学就已经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为学生搭建了多元成长平台。该校与无锡高新区共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企业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让学生通过智能学情分析工具动态优化学习路径。

截至2024年10月,江南大学累计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671份,合同金额达8.27亿元,涵盖机器人控制、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这些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岗位,更将企业真实需求嵌入毕业设计选题,使论文成果直接服务于产线升级。

也正是这种“入学即入行”的培养模式,让毕业生成为长三角智能制造企业的“抢手资源”。根统计,该校近6成的毕业生就业于国家重点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等。

从政策响应到实践创新,江南大学的人才培养始终紧扣“产教共生”逻辑。无论是全职产业教授的引进,还是横向科研的规模化落地,其核心目标都是让学生站在产业最前沿成长。这种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育团队的模式,不仅让江南大学成为产教融合的“样板间”,更让学生拥有了一个与产业共振的舞台。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