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文登老一中这儿是不是开家长会?中午11点,小轿车停前排,电瓶车停后排。别说,“高等学府”素质高,人家长停车素质都很高,停得那个齐刷刷,水泄不通,阵仗又大,蔚为壮观成了一大风景。
现在只是车多,待会儿散会人就该人涌如潮。
有人来看风景,有人拉着糖球车来抢生意。
有个10岁白白粉粉的小女孩推着一辆锃亮的婴儿车,马尾一甩一甩,脚步蹦蹦跳跳,占据着主位,时不时仰脸和妈妈提议。妈妈则走在车旁边,顺着边位,时不时低头赞成女儿。

很快就成了道风景,吸引人们围过来。
但婴儿车里没有女孩的弟弟妹妹,却整齐码着几十个青团,用玉米叶垫着,散发出淡淡的艾草香。
女孩首先看到我:“周阿姨,你买青团吗?我自己做的。”
“买买买,必须买。”小女孩是我的大客户,她家有钱,住龙港外滩。
爸爸有自己的企业,自己的豪车。妈妈有钱有空又有闲,卫生家务都包给我工作室做,怎么轮得到她周末出来卖青团?
路过的家长不免多看几眼,有人掏出手机拍照,但被小女孩挺身制止。
有人低声议论,窃窃私语摇头鄙夷,啧啧喟叹:“什么家庭,还想着让孩子卖那点小钱。”
更有人直接上前询问:“小朋友,你家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她说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抚过婴儿车的铝合金扶手,把人们的目光引到她的优渥上。的确,那辆婴儿车是YDL进口的,价值近万元。
我买好了青团,小女孩说:“阿姨,你先吃一个,给我留一个评论。”
我竟然不敢违逆,当街试吃:“嗯嗯,真不错,小宇,这青团外皮清香软糯,里边的黑芝麻香醇但是不甜,吃起来一点儿也不腻。嗯嗯,阿姨正到处找寻,这正是美味又养生的真正手工青团,没有添加剂的臃重”
“对啊,阿姨,我还知道青团的由来和传承,你要不要听?”
“要,要,要。”我当然要听,把食品卖到文化的高附加值上,让我消费起来都能感觉到文艺范。
可惜,小女孩来不及和我讲文化和传承,人们过来抢着要买孩子的青团了。我只能先退避,让出生意通道。孩子妈妈也不帮忙,就踱步过来和我说话:“卖的钱也是小宇自己支配,她一般都会存起来,以后买自己喜欢的书。”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富人的孩子自主创意要“赚钱”,穷人的孩子被迫“挣钱”。前者是一种可选择的体验,后者是一种不得不为的生存。
有钱人家小宇的母亲教她创造,理财和社交,而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却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这种差异,绝非单纯的经济条件所能解释,而是关乎思维方式与教育理念的深层分野。
十分钟后,小宇的青团卖空了,糖球的生意也带动了许多,那卖糖球的60岁老太太,不时投给小宇感激的目光。
青团不是生意只是社会体验,带给买家愉快。糖球是谋生手段,带给人有甜有酸。青团与糖球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认知鸿沟。富者培养的是驾驭金钱的能力,穷者传授的是换取金钱的技能。前者开阔如天空,后者狭窄如井口。这或许就是贫富分野的真正根源:不在于口袋的深浅,而在于眼界的宽窄。
随着人潮如涌,冲散了彼此。我才想到,忘了问小宇,她要给我讲的青团的文化和传承。
只好来头条求教友友们,除了给我讲讲青团,还想问问友友们,你们的孩子周末如何度过?
您是逼TA去学习各种技能,给TA很多负重和压力?还是和小宇的妈妈一样,把选择权给她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