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的动物,如果一方死了,它们能经受住交配的诱惑吗?

奇想世界 2024-04-26 17:48:32

在人类社会中,“一夫一妻”是普遍的婚姻制度,因为它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子女的健康成长。不过在自然界中,动物们可不受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它们的感情生活往往更加自由开放。

因此,动物界也出现了不少“渣男”“渣女”,它们的行为常常被人们贴上“滥情”“滥交”的标签。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忠贞不渝的“模范夫妻”,难道动物界也是存在爱情的?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要说“模范夫妻”,那肯定非鸟类莫属了!

根据研究,动物学家们发现,居然有高达92%的鸟类都选择了“一夫一妻制”的生活方式。这也难怪,咱们平时在公园里看到成双成对的鸳鸯、天鹅们,总给人一种甜蜜浪漫的感觉。

除了鸟类之外,灵长类动物中也有27%的成员过着模范夫妻的生活,不过这其中只有5%左右是哺乳动物。也就是说,像我们人类这样的“模范夫妻”,在动物界可是稀有动物。

为什么有些动物会选择“一夫一妻”的制度呢?

在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是“花心大萝卜”,到处留情,目的就是为了繁衍更多的后代。像鸟类和灵长类中的一些动物选择实行“一夫一妻”制,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1、为了“母子”的安全

大家都有感受,养育宝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其实对动物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雌性动物来说。

怀孕、生娃、哺乳,这一套流程下来,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在这期间,雌性也会变得非常脆弱。如果雄性在这个时候“脚踏多条船”,到处寻欢作乐,那么雌性和幼崽就没有了保护,很容易受到外敌的伤害。

更可怕的是,有些雄性动物为了让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会杀掉同族的幼崽。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发生,雌性动物会选择和一个可靠的雄性终生厮守,共同养育后代,确保幼崽的安全。

2、为了更好的照顾幼崽

对于一些需要照料的幼崽来说,光靠一个雌性是很难养育好的。例如人类宝宝出生后需要吃奶、换尿布、哄睡觉等等,如果没有爸爸帮忙,妈妈可真是累惨了。

而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动物,雄性也会参与到育儿的过程中,和雌性一起分担养育幼崽的责任,这样既减轻了雌性的负担,也能让宝宝得到更好的照顾,更有利于健康成长。

所以,动物选择一夫一妻制,可能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幼崽的安全。这是一种利于种群繁衍的策略,是经过了自然选择的考验,刻进了基因里。

如果伴侣去世,另一只鸟儿会一直单身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鸟类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但是近年来动物学家的研究却颠覆了我们的认知:鸟类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忠贞!

通过基因检测,科学家们发现,有10%-70%的鸟类幼崽并非亲生。这也就是说,“红杏出墙”在鸟类世界中也十分普遍,无论是雄鸟还是雌鸟,都存在“婚外情”行为。

甚至早在60年代,就有鸟类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雌鸟竟然可以和没有生育能力的雄鸟繁衍出了后代,你说奇怪不奇怪?所以,动物世界中的一夫一妻制并不等于基因上的忠诚。鸟类夫妻之间看似恩爱和谐的表象,可能只是为了共同抚育后代而做出的妥协。

还有许多鸟类在繁殖季结束后,就会各奔东西,寻找新的配偶。例如,雄性红尾鸲在繁殖季节会占据一个领地,吸引雌性前来筑巢产卵。但在雌性孵卵和育雏期间,雄性红尾鸲还会忙着寻找其他雌性交配,甚至会将多个家庭同时抛弃。

即使像大天鹅、鸳鸯这样看起来恩爱无比的鸟类,也会在配偶死亡后重新结识“新欢”。研究表明,大约有15%的大天鹅会在配偶去世后重新寻找新的伴侣。所以,下次再看到鸟类成双成对,可别再想当然地认为它们就是忠贞爱情的代表了。

灵长类动物真的会始终坚守伴侣吗?

前面我们提到了,有27%的灵长类动物会采取“一夫一妻制”,但它们的忠贞程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都有可能偷偷摸摸地与别的伙伴进行短暂的“约会”。

科学家解释,这种行为是动物们长期进化发展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多找几个对象,生下更多后代,让种族更强大!当然,并不是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是如此。有些动物确实会忠诚于自己的伴侣,共同抚养后代。

动物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问题,与基因、环境等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下次看到动物们花前月下,可别以为它们都是忠贞不渝的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