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母鸡不和公鸡交配就能产蛋?那公鸡存在的作用是啥?

奇想世界 2024-04-26 17:50:03

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几只鸡,等到养大后,不管是炖汤炒菜还是烤着吃,那都是美味佳肴。不过你有没有发现,农村人养的鸡,基本都是母鸡,公鸡却很少见?为什么?

这可不是因为分不清公母鸡才这么说的,原因也很简单,母鸡仅能下蛋,还能孵小鸡,从收益回报的角度来看,当然要养母鸡了。而公鸡呢?印象中除了每天天不亮就喔喔叫报时,好像还真没什么用。而且公鸡也没有“丁丁”,理论上来说也不能繁殖后代。那公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其实公鸡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鸡群里的“战斗鸡”,负责鸡群的秩序,抵御外敌。别小看公鸡的战斗力,虽然它们体型不大,但却有着锋利的爪子,这也能吓退不少前来挑衅的动物。在农村长大的小孩对这肯定会有很深的印象,因为没被公鸡追过的童年,不是是一个完整的童年。

大家都知道,鸡是卵生动物,“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问题,困扰了我们几千年。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这个问题就非常矛盾:鸡生蛋,蛋生鸡,两者先有谁都不对。如果先有鸡,那么鸡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先有蛋,那么蛋又是谁下的?

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能解答了。鸡是鸟类的一种,而鸟类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在恐龙时代,就已经存在类似鸟类的动物,它们产下的蛋与现代鸡的蛋非常相似。

6500万年前,一场小行星撞击事件终结了恐龙的统治,但不是所有恐龙都消失了。其中一些小型的兽脚类恐龙下的蛋,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鸡。虽然这个说法没有很可靠的证据支持,但却得到了很多古生物学家的认可。

鸡的骨骼结构、羽毛,甚至是行为方式,都保留着许多恐龙的特征。刚才我们也说了,公鸡的攻击性非常强,锋利的爪子、尖利的嘴,还有好斗的性格,是不是越想越有远古恐龙的基因?从某种意义上说,鸡可以说是恐龙的后裔,体内流淌着战斗基因。

或许这就是公鸡敢撵着你跑的真正原因。对于它们来说,我们这些哺乳动物,当年在恐龙脚下,只是瑟瑟发抖的蝼蚁而已。

不过自从恐龙消失后,哺乳动物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脱颖而出,成为了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霸主。我们不仅“战胜”了曾经的“统治者”,还把它们端上了餐桌。如今鸡肉已经成为了人类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来源。2023年,全球鸡肉总消费量高达1.034亿吨,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鸡肉生产国,消费了约1452万吨。

这么大的产量,也让很多人对鸡的繁殖方式产生了疑惑,也没听说过给鸡“配种”啊,而且之前家里养过鸡,在没有公鸡的情况,母鸡还是每天都会下蛋,难道母鸡不用交配的吗?既然母鸡能自己下蛋,那还要公鸡有啥用?

之所以有这种误解,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母鸡下蛋需要公鸡。其实母鸡下蛋和公鸡没有直接的关系,鸡蛋就是母鸡的卵子,里面包含了卵子、蛋黄和蛋清,外面还有一层蛋壳。母鸡的卵巢会定期排卵,卵子在输卵管中会分泌蛋黄和蛋清,最后形成鸡蛋排出体外。

说那么多,还是没说公鸡有啥用啊?公鸡的作用就是使卵子受精,这样的“受精蛋“才能孵化出小鸡。如果母鸡的卵子没有受精,无论如何也孵不出小鸡的。所以,母鸡下蛋是一种生理现象,公鸡的作用是使卵子受精。即使没有公鸡,母鸡也会下蛋,但这些蛋都是未受精的。

母鸡的卵巢中最多可以存储4000多个卵泡,每个卵泡中都含有1个卵母细胞。排卵周期一般为24-26小时,也就是说,一只健康的母鸡每天可以产下一枚蛋。而公鸡的“蝌蚪”可以在母鸡的体内存活10-15天,所以即使母鸡在交配后几天内没有再与公鸡交配,也有可能产下受精蛋。

由于公鸡没有“丁丁”,它和母鸡的交配方式也非常简单的泄殖腔对接。在交配时,公鸡会跳到母鸡的背上,用爪子抓紧母鸡的羽毛,并用嘴啄击母鸡的头部。这个过程被称为“踩背”,踩背可以刺激母鸡,使母鸡更加顺从,还可以让公鸡评估母鸡的体型大小,为下一步的交配做好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母鸡接受了公鸡的求偶,它会蹲下身子,并将尾羽抬起,露出泄殖腔。公鸡则会迅速靠近,将自己的泄殖腔与母鸡的泄殖腔对接,并释放出“蝌蚪”,整个交配过程通常只持续几秒钟。

这时候卵母细胞就会受精,并变成蛋黄,进入输卵管。在那里蛋黄会裹上蛋清,最后在子宫形成蛋壳被排出体外。当然不是所有的蛋都是受精的,母鸡产下的未受精蛋虽然不能孵化小鸡,但营养价值与受精蛋并没有区别。

在超市里买的鸡蛋,大部分都是未受精蛋。因为在养殖场,母鸡们终生被关在笼子里,根本没有机会见到公鸡。为了提高产蛋率,养殖场还会给公鸡注射激素,让它们始终保持在“战斗”状态。所以,公鸡的存在,并不是没用,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了解。它们通过交配,让母鸡产下受精蛋,维持人们的肉类供应。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