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的姓氏
贾洪国

六、经典传说中的藏族名字
亚东河谷的晨雾还未散尽,巴桑用藏刀削着柏树枝,让清苦的香气渗进奶茶。我们巡逻车顶积着新雪,收音机里正放藏族舞曲,藏族战友巴桑突然说起琼结草原三色秘境的故事。
那是吐蕃历火猴年,翡翠草场深处游荡着银铃般的歌声。牧人们说每当月亮沉入拉姆拉错湖底,会有发光的白牦牛驮着少女掠过水面。十六岁的卓玛跪在度母石像前梳辫子,发梢沾着的格桑花粉引来蓝尾凤蝶。
吐蕃王的金顶马队打破草场宁静是在立秋那日。侍卫长发现正在给羊羔接生的卓玛,她手指沾着胎衣的血,怀里小羊的瞳孔却映出七彩光晕。松耳石额饰下,那张被高原阳光亲吻的脸庞,让吐蕃王想起苯教经文里描摹的雪山女神贝玛拉姆。
当镶着蜜蜡的求亲箭插进卓玛家帐篷时,老阿妈正用牛角梳篦去女儿发间的苍耳。金丝楠木箱里的珊瑚璎珞闪着血色的光,卓玛却盯着昨夜熬制的草药陶罐——北坡牧场的央宗阿姐快要生产,南溪边的孩童们还等着她教唱祈福歌。
七次月圆周期里,吐蕃王的使者带来更贵重的聘礼:天竺来的象牙佛龛、于阗国的和田玉镯、甚至用九眼天珠装饰的马鞍。卓玛在第七个满月夜登上度母峰,把求亲文书叠成纸船放入冰湖。黎明时分,纸船载回发光的雪莲种子,在她掌心开出七色花。
最寒冷的冬月,瘟疫像黑狼群般席卷草原。卓玛拆开嫁衣上的金线,换成经幡挂在病患帐篷前。她彻夜研磨草药时,额间浮现的莲花纹惊醒了沉睡的山鹰。吐蕃王在千里外的宫殿梦见白度母乘月而来,手中净瓶倾洒的甘露化作八瓣莲铺满琼结草原。
当春天的第一道惊雷劈开度母峰积雪,人们发现卓玛常坐的岩石上生出水晶莲台。她的绿松石嘎乌盒突然迸发强光,盒中雪莲种子随风散落,所到之处枯草返青、病畜复苏。吐蕃王最终在神巫占卜的星图里读懂天意,将九眼天珠鞭熔铸成108盏酥油灯供奉在圣湖边。
如今旅行者若在藏历四月十五路过琼结,或许能看见发光的白牦牛驮着药篓走过草甸。牧人们说那篓里装着永不枯竭的雪莲露,卓玛的发辫已化作连接天地的彩虹桥,而她唱过的牧歌,依然在每个露珠凝结的清晨唤醒沉睡的度母石像。

藏族人叫“卓玛”的很多,牧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象卓玛仙女一样心系苍生、美丽善良,世界屋脊从此便拥满了取名“卓玛”的藏家少女。
在西藏的雪域高原上,有一个名叫达瓦的少年,他的名字在藏语中意为“月亮”。达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他的父母希望他像月亮一样,无论黑夜多么深沉,都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达瓦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的家乡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四周被巍峨的雪山环绕,生活条件艰苦。然而,达瓦从不抱怨,他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帮助家人放牧羊群,照顾年幼的弟妹。
随着年龄的增长,达瓦的冒险精神也逐渐显现。他常常独自一人深入雪山,探索未知的领域。有一次,他在一次探险中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洞穴,洞穴中藏有一本神秘的经书。经书中记载着古老的智慧和预言,预言中提到,将有一位名叫达瓦的少年,能够带领族人找到一片新的乐土,摆脱贫困和苦难。
达瓦决定接受这个使命。他开始四处游历,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穿越了茫茫雪原,最终找到了一片肥沃的土地。这片土地不仅适合放牧,还能种植庄稼,为族人提供了新的生活来源。
达瓦带领族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新的家园,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达瓦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整个西藏,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
这个故事在西藏的每一个角落流传,达瓦这个名字,成为了西藏人取名的首选。所以到了西藏,叫达瓦的人很多!
两个凄美故事,一脉生动写意。虽属传说,却源于生活,交会民风,闻之令人动容。它不仅彰显了一种取名文化的藏地意象,而且极富于文学与美学价值。
(全文完)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作者:贾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