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1972年访华,为何直到7年后的1979年,中美两国才正式建交

三目观史 2023-11-25 23:02:35

1971年,毛主席通过“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的方式,促成了尼克松1972年访华,催生了《中美联合公报》,为两国建交打下了基础。

尼克松因此高兴地说,他的北京之行改变了世界。此后直到病逝,尼克松都以此为傲,认为是他一生中的一大成就。

可是我们知道,中美两国直到1979年1月1日才正式建交,此时离尼克松访华已过去7年之久。尼克松既然看重中美关系,为何没有趁热打铁,在其访华后即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这7年间,中美两国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福特无所作为

第一次访华时,尼克松曾承认如果再次当选,将在其总统任期内“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3年,尼克松再次当选总统,随即于2月15日派基辛格访华,和北京商定双方互设联络处,为正式建交做个过渡。

可是眼看着只差临门一脚了,尼克松却曝出水门丑闻而被迫辞职。

尼克松下台后,继任者福特曾表示要继续尼克松的对华政策,并于1974年11月派基辛格再次访问北京。

在与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谈时,基辛格提出两点建议:

一、美国愿意按“日本方式”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但要在台湾设立联络处;

二、美国将在1977年撤完驻台湾的全部美军,但还没有找到妥善解决“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方案,希望中国声明不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以便美国考虑放弃美台“防御关系”。

基辛格说的第二条很容易明白,就是美国暂缓从台湾撤军;中国要承诺对台湾不使用武力。

以邓小平“钢铁公司”的性格,这个要求他自然不会答应,也不能答应。

那么什么是“日本方式”呢?

所谓“日本方式”,是指1972年中日建交后,我国考虑到日本与台湾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提出,同意日本与台湾保持商贸和人员往来,但不接受日本在政治、外交、军事等层面上与台湾接触,中国也不承诺只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从上文能看出,基辛格提出的“日本方式”是打了折扣的,邓小平自然不会答应。

邓小平当即明确回答说,这不是“日本方式”,中国不能接受。美国要想使中美关系正常化,必须以“三个条件”为前提,即:断交、撤军、废约——

与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废除与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一切军事力量。

在美国断交、撤军、废约之后,台湾问题由中国人自己去解决,至于用什么方式解决,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福特没有答应中国的提议。并在1975年访华时,表示要将两国关系正常化推迟到1976年大选之后;在此之前将驻台美军从2800人减为1400人;声称“不能在预期和平演变以外的前途的情况下抛弃‘老朋友’”。

这句话有点拗口,其实就是说,中国如果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将不会扔下台湾不管。

看到福特是这种态度,邓小平很干脆地回应福特:

在美国接受三原则之前,中国并不急于解决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问题。

在当时来说,美国迫于苏联的威胁和压力,比我们更急切地想要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也是邓小平态度强硬的一个原因。

毛主席对福特的对华政策表示不满,在会见他时,面对福特的夸夸其谈,主席幽默地说:

“我们没有本钱,就放空炮。”

福特没有听出主席对他的批评,摇头说:

“我不相信这一点。”

主席只好笑着说了句大白话:

“就是骂娘,我们有点本钱。”

这句话不知翻译怎么翻给福特的,他有没有听懂,反正大家都被主席逗笑了。

1976年,福特在大选中败给民主党人吉米·卡特,未能完成任期内与中国建交的夙愿。

卡特有所进展

卡特上台后,他的国务卿塞勒斯·万斯认为美国不能简单地接受中国提出的三个条件,应“谨慎行事”。

秉持着这种想法,万斯在1977年访华时,与黄华外长的四次会谈,均因台湾问题而陷入僵局。

邓小平对此很不高兴,明确告诉万斯说,我们答应用“日本方式”使中美关系正常化,本身就是一个让步。美国让我们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际上是在干涉中国内政。

由于双方各不相让,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1978年,卡特为应对来自苏联的挑战,把中美关系正常化提上了议事日程。

5月20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表示美国政府已下决心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

布热津斯基同时提出,美方提出希望台湾问题得到和平解决时,中国不要进行明显的反驳,这样美国国内的困难将容易解决。

布热津斯基的态度让邓小平很高兴。他说,如果卡特总统下了这个决心,事情就好办了。“日本方式”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最低方式,除此之外,我们不能有别的考虑。

对于这次谈判,卡特在日记中写道:

“国务卿万斯起誓要保守秘密。我决定不让国务院知道谈判细节,免得国会和公众知道以后会提出强烈反对。……大部分给邓小平的建议和答复都是我和布热津斯基亲自起草,从白宫直接发给他的。”

由此可见,卡特作出这个承诺是承受了一定压力的。

可是中美双方1978年的五次谈判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直接原因仍然是美方对中方提出的三个条件没有具体实施方案,态度模棱两可。

直到当年12月4日的第六次会议,美方才表明立场:

终止“美台条约”,撤销对台的承认,关闭驻台“使馆”,召回“美国大使”,由国会立法调整与台湾的关系,但不会构成对台湾的外交承认。等等。

发表联合公报

为了加速会谈进程,争取年内建交,邓小平亲自与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会谈。

在美国对台军售问题仍然存在分歧的情况下,邓小平展现了大国领袖风范和博大的胸怀,以战略家的宏伟气魄,果断决定不让此问题影响中美建交大局,同意“按原计划进行”,实现关系正常化,美对台军售问题留待以后继续讨论解决。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于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公报称,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后来我们经常说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违反三个联合公报,1978年的这份公报就是其中之一。

1979年1月1日,华国锋总理、邓小平副总理和卡特总统、万斯国务卿互相致电对方国家领导人,祝贺两国建交。

1979年1月15日,伍德科克被卡特任命为美国首任驻华大使,中国任命柴泽民为首任驻美大使。

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

中美之间尽管有不同看法和分歧,但两国毕竟建立了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上文能看出,尼克松1972年访华后,中美两国一直在做着恢复正常邦交的努力。我们以最大的诚意愿与美国建交,可是美国却始终包藏祸心,非要在台湾问题上做点文章不可。

即便后来同意中方提出的三个条件,却仍表示建交后不排除对台出售武器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邓小平以大国领导人的气魄先搁置此问题,中美两国不知何时才能建交呢。

不过,我国在宣布与美国建交后,即发表政府声明称:

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不符合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则,不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2 阅读:474

三目观史

简介:分享大家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