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最大的远见:小学一年级开始,只陪孩子做这4件事

杉杉评育儿 2024-04-10 05:14:34

小学六年是人生的基础,一年级是小学的基础,所以孩子的一年级父母务必要重视。很多家长都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会格外用力,让孩子尽可能地学习各种知识,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可是孩子的一年级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开始,也是他们和这个世界相处、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开始。一年级是规范学习的起跑点,学习会成为孩子是终生的乐趣,还是苦恼的负担,一年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位有远见的妈妈:在小学一年级,只陪孩子做这4件事:

第一:陪孩子学习

北京名校史家胡同小学的校长卓立校长曾说过“孩子上学了,父母也要上学”。家长需要主动学习担当小学生家长的本领,陪孩子学习。陪孩子学习不是盯着孩子学习,首先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一年级的知识对于成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孩子就不一定了,在他们碰到困难时,父母要能够耐心引导,让孩子感受到你们一起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帮助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每个自律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好习惯组成的,父母一定要陪孩子一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课上专注听讲等等。

关于习惯养成这方面,推荐大家看成雅梅老师的《好习惯带来好成绩》,这本书中系统讲解了能够让孩子自主学习的7大好习惯以及养成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包含了:提前预习、专注听讲、及时复习、高效作业、乐于探究、科学记忆、自主阅读。

这本书就100多页,但是每一页都是精华,拿来就能用啊。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课前预习三个点:新旧知识衔接点,旧知识重点,新课程重点。预习不是越细越好,也不是时间越多越好,要懂得利用期待效应,有限预习。

高效听课:课前3准备、5到听课法、课堂笔记3要点、3个快速做笔记的技巧、运用课堂3个关键时间段。

第二:陪孩子运动

哈佛医学院约翰·瑞迪教授曾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说:“运动除了能赋予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外,还能刺激大脑细胞彼此间的连接,能使大脑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

教育改革以后,运动这方面也成了中考必考且纳入成绩的科目。要知道孩子的学习之路是一场马拉松,健康的身体是孩子能够好好学习的基本保障。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体质,而且能够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每星期抽出固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去运动,这也能够很好地增强亲子之间的关系,告别一上学就鸡飞狗跳的状态。

第三:陪孩子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能力是孩子学习的整个关键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喜欢阅读的孩子知识面更广阔,学习能力更强,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一年级陪孩子阅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让孩子一生受益。

第四:陪孩子学会社交

卡耐基曾言: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其中专业知识的作用占15%,还有85%则是交际能力。没有社交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孩子进入小学后就是要真正的独立了,学会和同学团结合作,学会互相分享互相帮助,这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不会落单,孩子也能够更快适应校园里的生活。

写在最后

孩子进入一年级学习后,父母也就要跟着开始学习了。帮助孩子一起学习如何当一个小学生,帮助孩子了解并且全然接纳自己作为小学生的身份;让孩子能够主动融入学习生活,最好还能够乐在其中;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1

杉杉评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