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导演陆川的新剧《借命而生》上线了,改编自作家石一枫的同名小说。讲的是1988年一起盗窃案,两个嫌犯徐文国和姚斌彬越狱的故事。一个死了,一个跑了,警察杜湘东追了二十年。听起来是不是很像《三大队》?但这部剧想说的可不止这些。
先说说原著小说。石一枫这个作家挺有意思,他写的不是简单的破案故事,而是把人放在时代大潮里看。从1988年到2008年,二十年时间,国企改制、工人下岗、社会巨变,这些都在故事里。警察杜湘东和逃犯徐文国,就像两条平行线,都在跟自己的执念较劲。一个追逃犯追到魔怔,一个背着兄弟的遗愿活成另一个人。最后俩人倒是和解了,但这和解透着股子悲凉,像两个输家互相安慰。
陆川把这么个故事拍成网剧,本来挺让人期待的。毕竟原著底子好,时代感强,人物也立得住。可看下来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就像一锅好料没炖出该有的味儿。
先说好的地方。陆川确实想把原著那个调调拍出来。杜湘东骑自行车上班的镜头,老在雾蒙蒙的林子里穿行,这意境挺对。还有那些工厂的戏,下岗工人的无奈,都能看出他想表现时代对人的碾压。特别是杜湘东这个角色,从年轻气盛到中年颓废,演得挺到位。一个想干大事的警察,硬生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这种憋屈感出来了。
但问题出在哪呢?出在陆川太贪心了。他既想保留原著的文学性,又想加点悬疑刺激观众。结果两头都没讨好。原著里徐文国他们是真犯了盗窃罪,动机很复杂:既要给母亲治病,又对发动机痴迷。这种设定才让后来的悔罪说得通。可剧里改成了被冤枉,还牵扯出杀人案。这一改,悬疑是有了,可人物的厚度没了。徐文国那些挣扎啊赎罪啊,看着就没那么打动人。
更糟的是加的那些反派,简直是为了反转而反转。杀人动机莫名其妙,最后揭晓真相时特别突兀。这就好比煮一锅清汤,非要往里倒辣椒油,味道能不怪吗?
其实陆川这毛病不是头一回了。他总想把作品拍得高大上,可实力又差点意思。就像个厨子,总想做满汉全席,结果连炒青菜都火候不够。这次《借命而生》也是,明明按原著老老实实拍就行,非要自己加戏。加得好也就算了,关键是加得不高明,把好好一个故事弄得四不像。
说到演员,倒是没拖后腿。演杜湘东的演员把那种执拗劲演活了,从年轻到老,变化很明显。徐文国也还行,就是剧本改得让他没那么出彩了。最可惜的是姚斌彬,原著里这个角色特别催泪,剧里因为改动太多,感染力弱了不少。
现在观众都在拿这部剧跟《三大队》比。要我说,《三大队》是通俗好看,《借命而生》原著是文学性强,各有各的好。可陆川这一改,把文学性改没了,通俗性又没改到位,落得个两头不靠。就像相亲遇上个姑娘,既不是贤妻良母型,又不是事业女强人型,问她想找啥样的,她说"看感觉",这就很尴尬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剧也没烂到不能看。制作还算精良,演员表演在线,故事底子在那摆着。就是导演太想表现自己,反而弄巧成拙。这就提醒我们,改编名著要懂得克制,不是所有加法都是加分。有时候老老实实把原著拍出来,比自作聪明强。
最后说说这个剧名《借命而生》,其实很有深意。徐文国背着姚斌彬的命活着,杜湘东追着徐文国不放,都是被过去困住的人。原著想说的是,人要学会放下,不然就会被时代抛弃。可惜陆川导演这次也没放下他的野心,结果拍出了一部拧巴的作品。这事告诉我们,做人拍剧都一样,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很重要,硬要够够不着的东西,最后可能连手里的也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