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孙俪主演的新剧《蛮好的人生》用一场"10万打包名牌包"的戏码,把国产剧与普通人的距离感推上了风口浪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而剧中女主随意丢弃的每个包都抵得上普通人半年血汗钱。这让人想起作家契诃夫的话:"艺术不是镜子,而是锤子。"可当电视剧里的"锤子"砸向现实时,为何总在敲打普通人的神经?当荧幕上的"人间烟火"变成"人间富贵花",编剧们是否还记得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人间真实?
镜头扫过女主角的衣帽间,普拉达、爱马仕在柔光滤镜下泛着冷艳的光。这幕场景倒像极了魔都某二手奢侈品店的仓库,只是剧中人把价值40万的包当垃圾般处理的样子,实在比《西游记》里扔人参果的桥段更让人心惊。要知道在上海,普通白领月薪中位数不过万元出头,就算不吃不喝也要两年才能攒够这堆"废品"。可编剧似乎觉得这还不够震撼,非要让女主住在黄浦江畔的顶复豪宅,光是客厅那盏水晶吊灯,就够三线城市付个首付。
这种浮夸风在近年国剧中愈演愈烈。《三十而已》里价值260万的喜马拉雅铂金包,足够在成都全款买套精装房;《我的人间烟火》里的急诊科医生背着三个月工资都买不起的迪奥托特包查房,倒像是来医院走秀的时尚买手。最绝的是《玫瑰之战》里的律师,从头到脚的行头够在县城开家服装店。难怪网友戏称这些剧该改名叫《凡尔赛人生》《我在人间当财神》,毕竟主角们花钱如流水的架势,连真富豪看了都要自愧不如。
而现实中的打工人正经历着另一种魔幻。早高峰的地铁里,白领们捧着便利店五块钱的饭团,盘算着这个月房租能不能拖到发薪日。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还不够买剧中女主的一双高跟鞋。可编剧们似乎活在平行时空,让月薪八千的实习生住着月租两万的单身公寓,让创业失败的女主在咖啡馆随手掏出黑卡买单。这种"何不食肉糜"的创作态度,倒应了网友那句神点评:"国产剧里的穷,是王思聪看了都要喊穷的穷。"
更荒诞的是,这些剧总爱让主角们顶着名牌logo哭穷。住着三百平的大平层抱怨房贷压力,背着爱马仕说日子拮据,这种"凡尔赛式卖惨"简直比郭德纲相声还逗乐。前首富王健林开会时穿的旧西装还在网络流传,现实中真正的高净值人群反而讲究"财不露白"。反观电视剧里的"打工人",倒个个活像行走的奢侈品展柜。这种错位让观众哭笑不得:我们看的是都市情感剧,还是《鉴宝》特别节目?
当电视剧变成奢侈品的动态橱窗,屏幕内外便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柏林墙。这道墙的一边是精心布置的样板间人生,另一边是挤着地铁啃煎饼的真实人间。那些在天价包包上大做文章的编剧,就像拿着金汤匙画饼的厨子,端出来的却是消化不良的浮华盛宴。
好在总有些作品愿意蹲下来看看人间。《人世间》里周秉昆蹬着二八自行车送酱油的身影,承载着东北老工业区的集体记忆;《山海情》中马得福脚上的黄胶鞋,沾着西海固的黄土与希望;就连古装剧《武林外传》里佟掌柜的算盘声,都拨动着市井生活的烟火韵律。这些故事从不需要名牌包当道具,因为生活的质感本就藏在皱巴巴的工资条、褪色的帆布包和厨房飘出的葱花香里。
说到底,好故事从来不是用钱堆出来的。就像莫言在诺奖演讲里说的:"文学应该站在人的立场上。"当我们的电视剧能拍出早餐铺凌晨四点的第一缕蒸汽,能记录下外卖小哥手机里未读的生日祝福,那些真正动人的中国故事,自然会从地缝里开出花来。到那时,谁还会在意主角背的是爱马仕还是帆布袋呢?毕竟生活的奢侈品,从来都不是明码标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