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航天领域的研发速度,也在追赶中,尤其在印度月船发布消息,要采集取样5公斤月壤的任务?竟能达到超越嫦娥采样总量的2倍,难道说印度的科技要比中国更先进吗?

印度研发的月船四号,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负责设计研发建造和发射,这是印度执行月球探测任务的设备,预计在2027年正式发射。
月船4号现在对外公开,主要执行的任务目标就是采集月球土壤,携带样本返回地球,印度借此为登月做出准备。这次的着陆点也是设置在月球南极点附近的位置,需要使用携带的设备钻取月球地下采集月壤,还要加热进行分析比对,看采集的样本里,是否有挥发物质,还要查找水冰资源的区域。
月球上的水都是以冰的形态存在,这已经通过美国的月球探测器在绕月飞行时,反复证实过了,但遗憾的是,美国去年和今年两次发射的月球探测器,都在南极着陆点时侧翻,导致探月任务没能顺利完成,那么印度的月船4号,也要在南极点附近着陆,不知道到时表现如何,是否能顺利发现水冰的存在位置。

再有印度的月船4号,能否抗住月球上的月夜的考验,毕竟月球上的夜晚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对于使用太阳能板作为动力支持的探测器来说,也是考验技术水平的硬指标考核项目。
印度的月船4号,设计寿命为6个月,但是具体的使用情况,以及工作表现,还要等到发射之后,确实能登陆月球再评价。印度这次公开表示要采集5公斤的月壤,为何引发国际方面的热议?
在地球上,5公斤总重量的任何物体,想要携带多远的距离,都不是难事。但是从月球上往地球上带回重量超过1公斤的物体,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情。

比如我国嫦娥5号圆满完成探测任务,从月球带回1.731公斤的月壤,看上去这个重量数字并不惊人,实则是人类航天历史上创纪录的高难工程。
而且完成的过程极其复杂,但是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到现在阶段,已经能够顺利地完成所有技术阻碍,实现顺畅的取回月壤。
首先在月球表面上封装月壤时,要经历环境的严苛挑战,月壤并非全部是松软的土壤,它包括月表下方的岩石芯切割物质,月表地面的表层土壤。

月球表面上是真空环境,温差超过300度,采样的机器设备,在极端的温差条件下工作,能够保持稳定,机械臂精准钻取月表下方2米左右的位置,要全自动完成所有的切割,封装流程,这个过程中还要防止挥发物体逸散,不能被地球尘埃污染到 ,采集的过程精度要达到毫米级。
封装时也要保持抽真空状态,封装的设备和容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作业完成,确保月壤的成分纯粹,保存条件和状态良好。
这些封装好的月壤,要从月球运输回地球,所需要飞行全程时间长达23天,而且样本的储存容器,需要保持在无动力环境,抵抗宇宙射线,微量陨石冲击,保持温度稳定,否则会在剧烈变化的温度中,让原来的物质结构出现变化。到达地球再去检测,成分可能就不够客观,影响科学家们的判断和分析。

在飞行接近航程尾声时,月壤容器需要和航天员一起乘坐返回舱,通过打水漂式的再入地球大气层,以每秒11公里的速度,也就是第二宇宙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一旦直接俯冲,就会因为超高温达到2000摄氏度,返回舱就可能直接被高温烧毁。
因此嫦娥五号采用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技术,实现了石子打水漂般的变化方式,高速冲进大气层,再弹跳起来减速,反复多次重复这个飞行姿态,最终以安全的速度返回着陆场,这些说起来简单的技术,是人类突破科技极限,实现的探索深空的奇迹,只有中国和美国,掌握了这项返回技术。
其他的复杂的制造探测器,通过火箭发射的难度都不赘述,再有上升器和轨道器在环月轨道的高精度对接等难度,更是要在38万公里之外的轨道上,在误差控制在几厘米的精准前提下,实现智能自动化对接,再有着陆到月球时,会否因为各系统精准控制,实现预订程序的落实。

所以说印度张口就来说准备采集5公斤月壤计划,震惊了全世界,毕竟能圆满带回1公斤月壤,都证明印度能成为继中美之后的世界航天大国,要带回5公斤的月壤,绝非易事,就连美国想要做到都非常困难。印度的探月技术,难道会比中国的技术还要先进?只能等2年后看事实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