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半的报警电话,8点冰冷的办公室,连续18天早10晚12的高强度工作——26岁的李某某(化名)没能等到他的婚礼。4月23日,猿辅导武汉公司一名员工猝死,而他的故事,刺痛了每一个还在加班的人。
“提前完成工作,就能准时结婚”
据知情人士透露,李某某是猿辅导的线上课老师,已工作4-5年,原定5月2日举行婚礼。为了不影响婚期,他主动申请加班,想提前完成工作。4月22日晚,未婚妻发消息未获回复,家人凌晨报警,警方定位其手机在公司附近。但由于25楼门禁限制,家属无法进入,直到清晨物业发现他已无生命体征。
“一生牛马不得闲,得闲已与山共眠。” 这句网友的评论,成了最残酷的注脚。
“网络故障放假”背后的沉默
事发后,猿辅导以“网络故障”为由通知员工调休,但楼下停着的警车、救护车和殡仪馆车辆,让真相无法掩盖。公司回应称“当日团队未安排加班”,但前员工爆料:“续报期加班到凌晨是常态,主管甚至会禁止上班时间讲题,只准打电话推销课程。”
更讽刺的是,招聘信息上赫然写着“双休”“不加班”,而现实却是——上厕所要报备,不在工位可能被开除。
教培行业的“隐形绞肉机”
这不是孤例。2025年3月,高途教育一名99年员工猝死在出租屋,手边是工作手机和客户笔记。而猿辅导早在2023年就被曝“单日加班超6小时”,回应却是:“行业压力大,很多公司都这样。”
“双减”政策下,企业压缩成本,员工成了人肉电池。一位离职助教直言:“90%的工作是电话销售,后台实时监控通话时长。” 当教育变成销售,当老师变成客服,疲劳成了默认的“福报”。
我们还能等到“健康职场”吗?
猝死事件后,一位培训两天的新人立刻离职:“太累了,有人第一天就走。” 而与此同时,小红书、美的等企业已取消“大小周”,人社部也强调保障休息权。
法律上,工亡认定需证明猝死与加班直接相关,但现实中,熬夜完成的KPI、凌晨响起的工作群消息,早已写好了结局。
拼命可以,但别送命
李某某的悲剧,撕开了职场文化的溃烂伤口。当“奋斗”变成无底线透支,当“敬业”等于放弃健康,我们是否该问——
究竟是谁,在逼年轻人用生命换生存?
我们可以努力上班,但不必竭力打工;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别让“更好”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白面馒头也能吃饱,太用力的人生,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愿每一个打工人都能被温柔以待,愿“得闲”不再是奢侈,而是理所应当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