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第一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财险公司,渤海财险新任总经理正式落定。
近日,天津金融监管局发布批复公告称,陈韶峰渤海财险总经理的任职资格已获核准。
准80后履新,近1年“将帅”齐换
渤海财险成立于2005年,由天津国有骨干企业发起设立,总股本19.73亿元。
2012年,公司引入澳大利亚保险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目前第一大股东为天津泰达国际,持股40.62%,实控人为天津市国资委。
作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天津泰达国际持有渤海证券、渤海财险、恒安标准人寿、天津信托等多家金融机构股份。
陈韶峰曾在恒安标准人寿工作多年。
公开资料显示,陈韶峰1979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历任恒安标准人寿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还曾担任恒安标准人寿100%控股的恒安标准养老保险筹备组副组长,是恒安标准养老保险的第一任总经理。
2023年,陈韶峰加入渤海财险,后担任公司党委书记。随着原总经理阳建军去年11月因到龄退休卸任,陈韶峰被任命为公司临时负责人。
除总经理职位外,渤海财险的董事长职位也进行了调整,去年2月,刘振宇成为新晋董事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陈韶峰和刘振宇的履历中,都有着恒安标准人寿的印记。
刘振宇现任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泰达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曾任恒安标准人寿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
两人曾于兄弟公司共事多年,无疑将为渤海财险带来新的合作默契和治理理念。
偿付能力达标,但互联网业务仍未开启
渤海财险自2020年第4季度以来,风险综合评级始终为C。直到去年2季度,渤海财险才终于成功摘下了偿付能力不合格的“标签”,从C提升至B。
不过,虽然偿付能力已达标,但公司仍存在互联网业务暂停的问题。
根据新规,互联网保险公司之外的财险公司开展互联网财险业务,需满足一系列条件,比如:
一、连续4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2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
二、最近连续4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B类及以上。
目前,渤海财险尚未达到这些门槛。
在偿付能力报告中,公司表示,将加强资本管理,继续推动增资引战,完善资本应急机制。
实际上,早在2022年,渤海财险就曾在天津产权交易所披露了一则增资项目,拟新增注册资本不超过21亿元,但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车险仅1年承保盈利,非车转型之路并不顺利
除增资以外,渤海财险还面临着业务结构继续调整的挑战。
自成立以来,车险一直是渤海财险的“主力军”。虽然其保险业务收入主要由车险带动,但承保利润却常年亏损。
尽管公司自2019年起,就将非车险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但从经营业绩来看,转型之路并不顺利。
2019年-2024年,渤海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7.21亿、32.14亿、35.65亿、33.75亿、35.5亿、40.4亿;净利润分别为-3.57亿、0.08亿、-3.5亿、0.34亿、0.47亿、0.49亿。


与其他保险公司的大规模扩张相比,渤海财险在保费收入增长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净利润已由亏转盈,但也未见明显起色。
截至今年4季度末,公司综合成本率为101.03%,超过100%红线。通常情况下,险企综合成本率高,不仅暴露了在费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的短板,也反映了其在业务结构和战略规划上的不足。
在新管理层的掌舵下,渤海财险正经历双重考验:一方面需突破历时2年的增资引战僵局,另一方面亟待推进业务结构优化。
如何平衡业务转型的投入产出比、展现战略定力,将成为检验渤海财险新领导班子改革成效的关键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