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去世,党中央发布四条决定,为何都在回避两个字眼?

正史笔记 2023-01-16 17:01:32
前言

1985年南京,有群众见到军区部队的家具厂正在制作棺材,以为是在搞什么迷信活动,于是举报到了当地派出所。当民警赶到家具厂门口时,却被门卫给拦了下来,只见门卫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厂这是在执行绝密政治任务,连你们公安局长来,照样不让进!”

这还是门卫第一次面对民警这样得意,而他也的确有正当理由将人拒之门外,那就是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的“特殊的特殊”。

邓小平

许世友拒绝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

事情还要从1956年说起。

那是在一份中央发布的火葬《倡议书》上,自毛泽东主席提笔首签之后,接下来上面便出现了长长的一大串名字,都是建国后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有很多很多名字都是我们所非常熟悉、并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老一辈革命家,主席、总理、元帅、将军等。

唯有一位人的名字“漏”掉了,异常显眼地不在此列!

为什么显眼?因为这是一个亿万人都非常熟悉,并深深爱戴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

他,就是战功卓著,威名赫赫的上将——许世友。

许世友真得被“漏”掉了吗?的确,他不仅“漏”掉了,而且一漏就是30年,并最终成了火葬《倡议书》上唯一的没有签名的大人物!

这几乎是一桩奇迹。

许世友

在许世友将军的一生中,伴随许许多多富有传奇色彩的事件。而这是最后一桩发生在他身上的“奇迹”,给他的一生划了个谜一般的圆圆的句号。

再回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北京召开。一份火葬《倡议书》在会场外悄悄传递,几乎成了一份大会外的特殊文件。

刚被选举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将军也看到了这份《倡议书》,他瞪大眼睛将这份《倡议书》从头读到尾,越读越不是滋味。

火葬?这怎么行!

在他看来,人死如灯灭,入土方为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他当即找到毛泽东,表示了对火葬的不理解和不满。毛泽东对自己手下的这员猛将是颇为偏爱的。看许世友急成那副样子,他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也许,许世友对待这件火葬还是土葬的事显得过于认真了。当时他正值盛年,身后事对他可说是远而又远,难怪毛泽东对此也是一笑了之,不作论断。

但是,许世友的认真却最终使他成了一个在身后事的安排上“特殊而又特殊”的人!

许世友

其实,许世友对棺葬一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固执,真可谓是“情有独钟”!

像他这样的革命军人,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将此事看得如此重大、切肤,几乎关系到一生之名节的程度,倒也实在罕见,算是独一无二了。

当年长征的时候,许世友就曾为不幸牺牲的战友王友钧专门寻过棺木,只为亲手将其安葬。解放战争的时候,在一次攻打国民党军整编74师的战斗中,许世友为了鼓励将士,还说出了“牺牲了,一人一口大棺材”这样的话。在许世友的心目中,打仗牺牲后能安睡在棺材里,就是最大的褒奖和慰藉。

50年代末,许世友曾嘱托家乡的妹妹给自己打一口棺材,每年刷一遍漆,一直到把棺材刷的光可鉴人。只是这口棺材最后却没能用上。

70年代末,许世友又写信给自己的大儿子,让他给自己定一口薄棺,不要用高级的木材,最普通的就行。许光按照当地习俗,打了一口用多种树木拼成的棺材,只是这口棺材最后也没能用上。

许世友全家照

许世友临终前,曾拜托自己在南京军区警卫分队工作的侄子,让他在自己死后,用一辆卡车把自己拉回老家,然后拿塑料布包一包,在母亲坟边挖个洞埋掉。这个心愿,最后以另一种更好的方式实现了。

许世友晚年的时候,最常说的话就是“当兵三年无孝子,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后想好好尽孝,为老母亲守墓,这样也算两全了。

邓小平最终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时光荏苒,30年弹指一挥。昔日横刀立马疆场的将军垂垂老矣!

1985年10月22日,老将军飘然而去。

许世友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问号、惊叹和传奇话题,现在,他又留下了最后一个问号:

许世友是否棺葬?

许世友

其实关于许世友身后事的安排,尤其是他一直以来想要棺葬的心愿,南京军区党委常委会已经多次进行过讨论了。在和党中央沟通后,向守志司令心里总算有了底,于是就在许世友逝世的前后时间内,军区有关业务部门已经把治丧活动安排的差不多了。

针对南京军区党委提交的许世友同志治丧活动请示报告,主持中央军委常务工作的杨尚昆副主席给出了三点指示:

一、后事委托南京军区承办,到时军委派人去。

二、不开追悼会。向遗体告别,规格同肖华。

三、生平请南京军区组织人写初稿,送军委审定。

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也给南京军区发来了有关决定:

一、以中顾委名义,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规格治丧;

二、不成立治丧委员会,成立治丧办公室;

三、不开追悼会,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

四、治丧工作由南京军区承办,江苏省委协办。

许世友

党中央的四条决定和中央军委的三条指示有异同之处,但是重要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没有涉及火化或者棺葬的问题。

其实,决定之外还有决定,指示之中还有指示。在党中央再三强调丧事从简的大气候下,从中央领导到办事人员,都在小心翼翼地回避“棺葬”这个字眼。

10月23日,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南京军区组成了治丧办公室。主任请中顾委指派领导担任,副主任为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和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军区副司令员郭涛负责具体组织工作。治丧办公室下设总务、秘书、工程三个处,处长分别是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政治部副主任王永明、后勤部副部长赵绪振,办公地点在南京军区华山饭店50号楼。

当人们看到治丧办公室设有“工程处”时,便已意识到许世友的生前愿望即将变为现实,并已获得了最高当局的最后认可。

许世友,即将成为我国倡导火葬以来第一位被准予棺葬的将军。

许世友

30年前,许世友在中南海,没有在那份火葬《倡议书》上签字;30年来,许世友用言行向世人昭示,他依然没有在那份火葬《倡议书》上签字;30年后,还是在中南海,关于许世友丧事安排其中包括实行棺葬的请示报告,最终还是放在了邓小平的案头。

邓小平与许世友共事,起于抗日烽火中。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担任了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而许世友是邓小平手下四位副主任之一。许世友对邓小平的尊重,不亚于尊重毛泽东;邓小平对许世友的性格、经历、贡献的了解也不亚于毛泽东。对于许世友的去世,邓小平深感痛惜。

如果说当年的那份火葬《倡议书》着眼的是“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尚有可通融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殡葬制度的改革,领导干部去世以后,不仅实行火葬,而且还要丧事从简。

但许世友毕竟是许世友,是不能用一般人的看法能说得清楚的人物。对于许世友的遗愿,邓小平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挥毫写下了“照此办理,下不为例”八个大字。

许世友、邓小平

10月26日上午,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乘专机来到南京。王震走下飞机,不顾旅途疲劳,立即驱车前往军区华山饭店,向许世友的遗体告别。

王震在听取总政治部副主任、刚刚离任的南京军区政委郭林祥和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关于治丧工作的情况汇报后,转达了邓小平对许世友后事安排的原则意见:

“……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这次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我们厂这是在执行绝密政治任务”

既然准备棺葬,那首先还要有棺木。

上文提到过,原本许世友早已给自己准备了棺材,但由于疾病原因,导致许世友的遗体水肿的很厉害,再加上注射防腐剂,许世友的遗体根本放不进之前的棺材里。于是,南京军区打算重新赶制一具棺材。

赶制棺材的事自然是保密的,而这个保密程度甚至保到了治丧办公室大部分成员也是“雾中看花”、“水中看月”的程度。

做棺材

1985年年底,向守志司令员和傅奎清政委率领工作组去福州检查工作和看望老干部,随行人员中有南京军区后勤部老干部住房修建办公室的闻主任。他参与了赶制棺木和安葬的大部分工作。

赵绪振和营房部的工程师们首先是闭门造车,参考南京地区出土的棺木资料,拿出了两个方案。一是棺木按照传统厚殓制式,分内外两层,内为棺,外为椁。二是采用普通形式,制作单一的棺木。

方案报了上去,答复很干脆:用单棺,不要太复杂。

方案有了,木材又成了问题。幸好当时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是许世友的老部下,私交笃厚,在听说邓小平发了“特别通行证”后,立即亲自过问并指派得力人手,在广西的原始森林里伐得两棵百年楠木,昼夜不停直运南京。

有了上好的楠木,却找不到会做棺木的工匠。营房部的工程师设计营房建筑是行家里手,设计棺木却不知从何落笔,画了几套图纸都让人横看竖看不像棺材。家具厂的师傅们做家具得心应手,做棺木却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头。这也难怪,我国推广以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后,棺木已退出了城市生活的舞台。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老的老,死的死,改行的改行,临时到哪里去找!

后来好不容易在南京找到一位老师傅。据说何香凝逝世后与廖仲恺合葬时,那具棺木就是出自他之手。

做棺材

老师傅来了,请他画图纸,他说不会,尺寸都记在心里;让他说说形状,他说不用,做出来包你们满意。治丧办公室领导没办法,只能下达硬指标:严格按照何香凝的棺木样式做。

人们不得不承认,老师傅的确是制作棺木的高手。几天下来,一具像模像样的棺木已经成型。

在连夜赶制棺材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有人见到部队家具厂做棺材,认定是搞封建迷信活动,就报告了当地派出所。当民警将信将疑前来查看时,被毫不客气地挡在门外。门卫平生第一次面对民警很得意地说:“我们厂这是在执行绝密政治任务,连你们公安局长来,照样不让进!”

忠孝终得两全

墓穴的选址工作,在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郭涛的亲自主持下,也在紧张忙碌地进行着。最后定在了许世友老家许氏祖坟和许家故宅之间,西南面为许世友父母的合葬墓,正南偏东为许世友出生的镇子,正前方是开阔的田野。这个位置修建一座将军墓十分合适!

许世友

11月8日零时,一辆北京吉普指挥车,带着两辆解放汽车、一辆三菱面包车,直奔许世友的家乡——河南新县。

11月9日凌晨,车队顺利到达河南新县徐家洼。清晨6时,许世友的灵柩被安葬完毕,这场特殊的葬礼终于划上了句号。

叱咤风云一生的老将军返回故里了,最终得以忠孝两全,入土为安。

凭着一种独特的固执,许世友独特地“拒绝”了八宝山。

0 阅读: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