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点的外卖评分4点8是真的吗?

知止杂谈 2025-04-13 13:38:19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点了一份评分高达4.8的外卖,结果打开一看,里面是“垃圾外卖标配四件套”——塑料感十足的包装、敷衍的配菜、油腻的酱汁,甚至还有让人倒胃口的异物。

你愤怒地联系商家质问:“为什么花了二三十块,吃的是这样的垃圾?钱到底去哪了?”商家却无奈地回答:“钱都拿去刷单了。”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商家的借口,但事实是,这背后是一场消费者、商家与平台之间的三方博弈,而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中成为了这场游戏的一部分。

一开始商家们用“好评返现3元”的小卡片灌满评论区,试图用小恩小惠换取好评。

但很快消费者对这点蝇头小利不屑一顾,商家却依然需要漂亮的数据来维持店铺排名。

于是刷单返现的第三方平台随之诞生,它们以“0元吃外卖,领券拿红包”这样的口号来吸引用户参与。用户仅仅需要在下单之后,上传订单以及评价截图,便能够获得高额的返现,例如“满20返17”“满15返12”,如此一来,一顿饭的花费甚至比大学食堂还要低廉。

这种模式,看似是双赢,但是实际上,却是一场经过精心设计的骗局。

消费者为了能够获得返现,无奈地硬着头皮给了差评;商家为了获取流量,不得不支付高额的佣金;而返现平台呢,却能够稳稳地赚取利润,丝毫不赔。

数据显示,北京地区某返现平台的私域社群用户,已接近50万。每单平台抽取3元手续费,粗略计算,仅北京一地,平台每月就能轻松地,赚取150万。而这些钱,最终都转嫁到了普通消费者和商家身上。

对于商家而言,评分乃生命线。一位来自广东的外卖商家坦诚道:“平常一日能够承接100单,不过只要有一个差评,这样次日的单量或许便会径直降至五六十单。”

在这种压力下,商家不得不参与各种满减、神券活动,否则根本没有曝光机会。而这些活动的优惠力度如果不够大,又无法吸引顾客。于是刷单成了商家的“救命稻草”。

以北京某酒咖为例,店主小温,刚开店之时,就被某返现平台的运营人员“盯上”了。对方承诺,通过大额度的优惠券,来吸引用户下单。小温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该平台。

不过实际情况却让他倍感苦恼。用户实际支付15元完成下单,一杯冰美式顺利入手,但到他手中却只剩下3.6元。利润原本就极为稀薄,而且还需要承担返现成本。小温坦率地说道:“获取关注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别提赚钱了。”

更讽刺的是,这种刷单行为,并不完全违法。依据《网络反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来看返现平台,只要将对评价的要求表述为“真实用餐的反馈即可”,便能够规避法律风险。

但明眼之人都知晓,用户为了能够获得返现,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给出差评的。这种“打擦边球”般的操作,使得商家和平台都彼此心领神会地继续着这场游戏。

在这场博弈中,消费者看似是赢家,毕竟有人通过返现,薅了不少羊毛。但事实上,普通消费者,才是最大的输家。那些为了返现,硬着头皮给好评的用户,实际上是在助长,商家的刷单行为,而普通消费者,则因为虚假的高分和好评,一次次陷入“垃圾外卖”的陷阱。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虚假的,评价体系正在侵蚀整个,外卖生态。

消费者开始怀疑每一个高分店铺的真实性,商家为了生存不得不继续刷单,而平台则通过抽成稳赚不赔。最终所有人都在这场游戏中迷失了方向。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唯一的办法便是回归真实。外卖平台需建立更为透明的评价体系,对刷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商家需要舍弃短浅的刷单策略,专心于提升菜品质量与用户体验;而消费者也需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甘愿,为了几元钱的返现,充当虚假评价的帮凶。

这场博弈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真实才能让外卖行业回归本质。否则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这场游戏中,成为被割的韭菜。

0 阅读:0

知止杂谈

简介:关注我,了解更多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