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30万大军,打黄维时只剩12万,其他18万人马“折损”在了哪里

凌瑶看趣事 2024-04-07 21:42:46

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百韬兵团被华野包围在了碾庄地区。为了给黄百韬解围,刘峙派出了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结果在徐东被宋时轮挡住,根本冲不过去。蒋介石无奈之下,又把黄维兵团投入了战场。此时华野既要在碾庄围歼黄百韬,又要在徐东阻击邱清泉和李弥,还要应对徐州的杜聿明,兵力已经捉襟见肘。

在这种情况下,阻击黄维兵团的任务就只能交给中野了。黄维虽然是黄埔一期毕业,但在抗战中因为和关麟征闹矛盾被调离了前线,之后就一直搞后勤和教育工作,此时脱离前线已经将近十年的时间。由于久疏战阵,他率部刚到淮海战场就被中野包围在了双堆集地区。

当时中野的兵力为12万人,而黄维兵团也有近12万人,中野在兵力上并不占优,武器装备更是严重不如对手,因此双堆集战役进行的格外艰难。要知道一年多之前,中野还有30万大军,为何打黄维时只有12万兵力了呢?剩余的18万人马又“折损”在了哪里?

1945年8月末,阎锡山率部向晋冀鲁豫解放区控制的上党等地发起进攻,先后侵占了解放区多座城镇。为了对来犯之敌进行反击,刘邓首长下令组建了太行、太岳和冀南三个野战纵队,总兵力共20个团28000余人。此外地方部队还有3000余人,再加上5万余人的民兵武装,共8万多人对入侵的阎军发起了反击。

当时抗战才刚胜利不久,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底子还很薄弱,整个军区只有6门山炮。组建的三个野战纵队当中,每个纵队也只有十多门迫击炮,重机枪每个团还不到4挺,步枪子弹也少的可怜。尽管火力严重不如对手,但靠着精妙的战术打法,我军还是取得了上党战役的胜利,消灭阎军35000多人,其中俘虏31000余人。

战后缴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其中包括山炮20门,轻机枪1300多挺,重机枪30多挺,步枪近万支,子弹数百万发。这些缴获的军需物资大大增强了中野的火力,部队的战斗力也因此更上一层楼,并补充了上万名俘虏兵。之后晋冀鲁豫野战军乘胜出击,又在平汉战役中消灭敌军2万多人,并争取了高树勋起义。

平汉战役中,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歼敌数量虽然不及上党战役,但缴获的战利品却比上党战役还要多。接连打了两个大胜仗,有了用不完的武器,这就为部队扩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45年冬季,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经拥有了6个主力纵队,总兵力将近13万人,同时地方部队和民兵也达到了18万人,总兵力高达31万人。

不久后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邓的指挥下,连接取得了定陶战役和巨野战役等战役战斗的胜利,消灭敌军6万多人,解放城镇30多座。经过一年的作战,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大量消灭敌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野战部队扩充到了11个纵队,总兵力突破了30万人!比华野的兵力还要多。

1947年8月初,为了完成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刘邓首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上冲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成功进入到了大别山地区。中野千里跃进大别山,对南京和武汉形成了直接威胁。坐立难安的蒋介石派出白崇禧率领数十万大军向大别山开进,对我军展开围攻。

由于敌我兵力相差过于悬殊,加上无后方作战,部队的后勤补给和伤病员的安置都成了大问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中野最终未能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坚持了半年后被迫退出,兵力损失过半,重武器几乎损失殆尽。到淮海战役爆发的时候,野战部队一度高达30万人的中野只剩下了12万人,那么其余的18万人马都“折损”在了哪里?

在大别山转战的大半年时间里,中野损失了将近6万人马。徐向前率领3个纵队6万人前往山西作战,后来划归华北军区指挥,还有6万余人被转到了地方,负责开辟地方军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12万人不能算折损。淮海战役打黄维的时候,刘邓直接指挥的野战部队除了从大别山转出的这6万人之外,还有陈谢兵团的6万余人,总计12万多人。

当时黄维兵团也有近12万人马,中野在兵力上不占优势,武器装备更是严重不如对手。尽管廖运周起义打乱了黄维的突围计划,但中野仍无力吃掉包围圈中的敌人。此时华野已经将黄百韬兵团消灭,于是就抽调了三个纵队前来支援中野,这才将黄维兵团围歼。双堆集战役胜利后,中野通过战场缴获和补充俘虏兵等方式,很快就恢复了实力,并在接下来的渡江战役和大西南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阅读:9292
评论列表
  • 2024-04-09 09:02

    千里跃进大别山政治胜利大于军事,为了配合这个决策,山东根据地差点都丢了,粟裕兵团为配合而分兵,造成兵力不足连吃二个战役败仗,造成极其被动局面,粟裕豫东战役极限用兵才扭转局面,后面当毛主席提出的二次跃进长江以南计划才有了粟裕的子午电斗胆直承,提出了淮海战役设想。

    WGF 回复:
    因果都搞反了,四七年上半年除了晋冀鲁豫,其他军区都面临巨大压力,甚至总部都丢了,刘邓舍身取义。
    浪无边际 回复:
    你说反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是,牵制敌人,跳到解放区外线作战。主要是山东山西。
  • 2024-04-11 22:06

    当时定的三个方向,1苏北 2大别山 3豫西 结果一头扎进了大别山。山东方向粟裕过的不错,结果要分兵来救。陕北方向,陈赓来支援。结果走到半路,又拐回去救。三个战略目标一个没实现,又何来胜利一说。

    用户38xxx61 回复:
    呦呵。你缩着人家更好打。
  • 2024-04-11 20:28

    一招去外线作战。老蒋分心分兵力南京武汉,战略上的大胜利

    SS 回复:
    老蒋要是把兵全压在华北华东,最好的结局也是划江而治
  • 2024-04-24 11:51

    千里挺近大别山是战略上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不能单从牺牲消耗来计算得失。从战线上来看,成功拉扯了敌方几个主力一大波,为我方双C发育、调整走位赢取了时间和空间[得瑟][笑着哭]

    陌上花开 回复:
    [得瑟][得瑟][得瑟]
  • 2024-06-14 07:54

    弱势的一方先自己分兵,然后希望强势的一方被自己拉扯分兵收到削弱,就好像打架前自砍一刀,然后挑衅对手:你敢不敢砍自己?

  • 2024-04-14 00:46

    这十二万军队还要包括游击队和民兵组织,当时黄维的十几万全是国民党的整编师其中还包括老蒋的王牌之一十八军,的确没把中野放在眼里,后期华野如果不参战还真顶不住

    SS 回复:
    中野本来实力就不行,解放战争开始一直没稳定发展
  • 2024-04-11 15:27

    我咋觉得去大别山是错的,去之前打的这么好,好好运营我觉得会更好。

    一朵大树 回复:
    好多年前了解过,当时解放区压力很大,部队得补给都困难,必须突破,所以才有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有点类似于5人打排位,分出一个人出去带线吸引对面兵力,减少其他4个人的压力的意思!
    虎虎生风 回复:
    老蒋也不傻,大别山主要是白崇禧的粤军在守,主力部队根本没掉过去,山东解放区80%都丢了,还是东北的夏季攻势才把山东的蒋军掉走了。
  • 2024-05-26 21:19

    中野是最难的,二野抗日结束的时候兵力最多,消灭鬼子最多,就因为去大别山被三野和四野捡了便宜

  • 2024-06-04 15:31

    王老汉游击队

  • 2024-06-06 17:09

    可怜的黄维,被郭汝瑰坑又被学弟坑,导致他的水平被严重贬低

凌瑶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