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隐形推手”竟是它!医生为你揭秘真相

小春的记事本 2025-05-01 06:04:47

很多人只知道补钙、补维生素D,却不知道补叶酸,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现代人慢性病高发,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越来越年轻化,而叶酸的缺乏,往往是背后被忽视的"隐形推手"。

再加上现代人饮食精细,绿叶蔬菜摄入不足,烹饪方式不当(高温会破坏叶酸),导致很多人长期处于叶酸缺乏状态。

叶酸:不只是孕妇的专利,更是心脑血管的"保护伞"

叶酸一旦不足,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就会升高—这个坏东西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

脑卒中(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而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型高血压)是两大罪魁祸首。研究发现,H型高血压患者的中风风险比普通高血压患者高出好几倍!

在中医看来,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多因气血逆乱、痰瘀阻络所致。而现代医学证实,叶酸缺乏导致的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正是引发"气血逆乱"的重要诱因之一。

而叶酸能够降低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简单来说:

保护血管:叶酸能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减少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

降低血栓风险:叶酸帮助调节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异常聚集,降低脑梗风险。

改善脑功能:叶酸参与神经递质合成,长期缺乏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甚至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35岁后,为什么必须补叶酸?

《黄帝内经》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35岁左右,人体各项机能开始从巅峰缓慢下滑,新陈代谢速率逐渐降低,对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也不如从前。加之现代人饮食精细化、烹饪方式改变,叶酸摄入不足成为普遍现象。

叶酸缺乏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出现高血压、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时,往往已经晚了。

所以,35岁后,无论有没有慢性病,都应该关注叶酸水平,尤其是:

高血压患者(特别是H型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有家族史、吸烟、肥胖)

长期饮酒、消化功能差的人(酒精影响叶酸吸收)

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的中老年人

中医提醒:补叶酸,别踩这些坑!

光靠食补不够:叶酸怕热,蔬菜煮太久会流失大半,可以选择补充剂。

不是越多越好:过量叶酸可能掩盖维生素B12缺乏,反而伤神经。

叶酸虽好,但补多少才合适呢?

叶酸补充也要适量,过量反而可能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如果有特殊健康状况,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膳食营养指南推荐的叶酸日摄入量为0.4mg,可以选择斯利安活性叶酸片,每片内含0.4毫克的叶酸,每日服用两片0.8mg即可。活性叶酸的吸收率较好,直接提高了17.2倍,更易于人体吸收利用。此外还添加了活性B6和活性B12,这些营养素协同作用,能够产生更好的健康效益。

中医讲究"治未病",补充叶酸通过调节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是"未病先防"的较好的体现。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参考文献:

1. 《中医杂志》2020年第61卷第10期,题目:《中医视角下的叶酸在养生防病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张一鸣

2. 《世界卫生组织营养报告》2019年版,章节: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摄入建议

0 阅读:0